大方广佛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四(下)

00:00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

学经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经,我们要了解。学经的目的是为了契入诸法实相。哪怕你学了一万部经,你都没能契入诸法实相,那就不如只学一部经、半部经、甚至一个偈颂,就契入了诸法实相。家里的书架,哪怕完整地装满了《乾隆大藏经》三藏十二部,与这个书架自身的觉悟都没有半点关系。所以我们始终要了解,我们要的是什么……

接着看经文:

【复次,普德净华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观一切众生解脱门;坚福庄严主地神,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妙华严树主地神,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刹庄严解脱门;普散众宝主地神,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净目观时主地神,得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解脱门;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解脱门;香毛发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脱门;寂音悦意主地神,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解脱门;妙华旋髻主地神,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解脱门;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

在佛陀成道以后,来了很多贵宾。这些贵宾当中的主管土地的神,也证得了不同的解脱门。

【尔时,普德净华主地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地神众,而说颂言:】

主地神当中的代表——普德净华主地神,承佛威神力的加持,也讲了一个偈颂:

【如来往昔念念中,大慈悲门不可说,如是修行无有已,故得坚牢不坏身。】

这个「坚牢不坏身」,依然指的是法身。佛在过去,念念中有无量的大慈悲,并且把这些大慈悲都化成了行动……就这样地修行,简直没有停止的时候,到最后证得了法身。法身是真正的金刚身、坚牢不坏身。

在佛家讲叫「法身」,其实在其他宗教里有不同的名字,比如说:在印度教中,用「梵」这个字去形容法身,这个「梵」,其实本身就是代表法身的。印度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与「梵」合一。「梵」代表究竟的本质、真如实相。在基督教里面,「法身」这个词,就用「上帝」来代表了。基督教中、伊斯兰教中、印度教等等宗教中,追求到极致,跟佛教是无二无分别的,只不过他们又立了人格化的神而已。比如说,印度教里人格化的神,通常是「毗湿奴」,但因为印度教也分很多个教派,有的崇拜大黑天、有的崇拜奎师那、有的崇拜希瓦、有的崇拜大梵天……他最崇拜哪个,他就会把他所崇拜的「神」,理解成最高的,其他万物都是他的附属品,是这样的。

在佛教也一样,我们认为「佛」是最厉害、最伟大的,法身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其他的角色就都是「配角」(不是主角,成了附属品)。我们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真理。其实,各个宗教追求的至高之处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分别),就是文字相、表达方式不一样,真的没有必要相互贬低,甚至打斗。但是很多人怀着狭隘的自我主义,他信哪个宗教,他就喜欢贬低其他的,这个真的没必要。

再说说我们本土的这个宗教——道教,这个「道」,我们看很多道教的经典,关于「道」的形容明明就是佛家对于法身、对于佛性的形容嘛,没有太大差别的。比如有这样一段资料,说道教的至高教主——太上老君,他是谁呢?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祖先,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太无之中,凝自然之真而为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非阴非阳,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这形容的明明就是佛家的法身,或者说佛性嘛。「元气之祖」就是一切万物的生成之处;「万道之祖先」,一切真理的领导者,一切真理都要遵循「道」而行;「乾坤之根本」,天地的根本,就是万有的根本;又讲「天地之精源」,一切的灵能,能量都源自这里;在空无一物的太无之中凝自然之真而化为体,这不就是应化身吗?又讲这个「道」,「广大无边,应化莫测」,这不就是法身的无边无际,应化万千吗?「非阴非阳」,没有二元对立,无所谓二元对立;「能微能彰」,就是能小能大,佛家一直讲「至小无内,至大无外」,这不一模一样吗?「不古不今」,是因为超越了时间、空间;「不存不亡」,不就是不生不灭吗?我们越修越会觉得,世间所有的宗教其实都是一家人,我们不是刻意地想要为了宗教和谐而这样讲,而是事实究竟就是这样子。所以讲「坚牢不坏身」——佛家的「金刚身」,那么道家就说「长生不老之身」。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也不仅仅指肉身的长生不老那么简单,到究竟处跟佛家的法身一模一样,无有二别,除非你怀着狭隘的宗教个我主义,就非得想要把别的宗教贬得很低,你才能看出来人家很低,其实不是的。

有一件事一直没跟师兄们讲,我去年在打坐的时候,听着药师七佛中的「法海雷音如来」的名号去打坐,在定中——我竟然看到法海雷音如来是「毗湿奴」化现的。「毗湿奴」,大家都知道,他是印度教的最高领导者。一个佛是印度教的最高领导者化现的,这个事实我看见了,但是我只告诉了一个师兄,其他人都没说,我怕引起很大的争议——说你这个佛门弟子怎么还这样。事实上,从我20144月皈依佛门成为居士以后,我几乎不亲近外道的典籍,只是过去看过。而且我明明是听着「法海雷音如来」的名号去打坐的,结果定中看到了那个事实,他是「毗湿奴化现的。为什么过去不讲,现在讲呢?我已经捋清楚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而且明明佛教确实是发源于印度教的,这是一个事实。释迦佛,他是学习韦陀经典(也叫吠陀经典)很久的。婆罗门教的学说严重地影响了释迦佛的思想,给他打了坚定的基础。之后,是释迦佛摒弃了古印度教(也就是婆罗门教)的一些误区或者偏差,比如说:众生不平等,有严格的等级分化(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这个印度教因为发展出来很多的各门各派,这些印度教徒有的是纵欲的、有的是禁欲的,而释迦佛选择的是禁欲的这一支系。所以佛教其实真的是源于印度教的,它跟印度教是不分家的,你看源头是真不分;而且我相信有一些定功的师兄,你也能够看到「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不是说我们佛教徒甘居人下,被人家化现了就不好,不是的。

你去研究毗湿奴,比如大家百度搜一下「毗湿奴」,对他的介绍,你就知道,那不就是法身吗?那形容的就是法身,只是名字不同。法身被人格化了,在印度教里叫「毗湿奴」;法身被人格化之后,在佛教里被称之为什么呢?——「毗(维)卢遮那」。而梵文「维卢遮那」和「毗湿奴」的梵文「维湿奴」也是非常像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建立起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对立,这个与真理背道而驰。真理没有分割、分裂,而你非要分割、分裂,你不是与真理背道而驰吗?释迦佛在《卡拉玛经》里怎么跟我们讲的——「不要盲目地听信权威、或者宗教、或者是流传的说法,你要以真理为师」,真理是最重要的。「依法不依人」指的是依真理,不要形成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只有真理才是最值得崇拜的偶像,最值得皈依的本师。而在印度教的学说里面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毗湿奴的一个分身,这个与我们禅定中看到的其实也是不谋而合的。

今天打坐的时候,还看到释迦佛的很多分身,现在活跃在这个世间的各种身份角色,有一些完全就是普通人,可能他这一辈子都不知道他是谁变的;但是释迦佛这个本原身,他不介意这个,他就是应化无量嘛,他应化无量,一直活跃着;其中释迦佛还有一个分身是一个医生,就在抗疫的前线,就在抗击这个肺炎的前线,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而且这个医生目前还没学佛,他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释迦佛有很多的分身,所以《华严经》说:「大慈悲门不可说」,你能说尽吗?一个佛有多少分身?而除了释迦佛以外,所有其他的佛也都是无量的分身散布在这个宇宙中(法界内);其他的这些耳熟能详的大菩萨,像观音、文殊、普贤也一样有无量分身。

【三世众生及菩萨,所有一切众福聚,悉现如来毛孔中,福严见已生欢喜。】

说「三世众生及菩萨,所有一切众福聚,悉现如来毛孔中」,为什么把如来推举得这么高呢?因为祂是万源之源,一切不都凝合在万源之源之内吗?而当你发现如来的真身的时候,发现这个万源之源可不是一点点,祂是无限大……祂是无限大……,一切万物都回归到这个无限大当中去了。

【广大寂静三摩地,不生不灭无来去,严净国土示众生,此树华神之解脱。】

佛有着广大寂静的三摩地,「不生不灭无来去」,这也指的是法身状态

【佛于往昔修诸行,为令众生消重障,普散众宝主地神,见此解脱生欢喜。

如来境界无边际,念念普现于世间,净目观时主地神,见佛所行心庆悦。

妙音无限不思议,普为众生灭烦恼,金色眼神能了悟,见佛无边胜功德。

一切色形皆化现,十方法界悉充满,香毛发光常见佛,如是普化诸众生。

妙音普遍于十方,无量劫中为众说,悦意地神心了达,从佛得闻深敬喜。】

我们依然还是看重点,「见佛无边胜功德,一切色形皆化现,十方法界悉充满,妙音普遍于十方,无量劫中为众说」。因为佛应化无量,所以他说法无穷。

大家想一想:如果释迦佛,其中有一个分身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普通人,这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在参与这个幻化的相世界?也在做事情?他做的事就是他讲的法,一切事就是一切理,就是一切法。而「法身」,经文中也经常提到,法身以「法」为身。什么是「法」?「法」是智慧,「法」是本真,「法」就是这个自体本真,大家能理解吗?当你说「法是智慧」的时候,祂又形成了一种头脑意识形态的东西。什么是「法」?「法」是本真,就是祂的本来面目,祂是全宇宙的最真实,这个才是「法」。那么这种最真实,祂就没有凝化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当你说祂是智慧,祂就变成了意识形态的东西。

【佛毛孔出香焰云,随众生心遍世间,一切见者皆成熟,此是华旋所观处。

坚固难坏如金刚,不可倾动逾须弥,佛身如是处世间,普持得见生欢喜。】

接下来,「坚固难坏如金刚,不可倾动逾须弥,佛身如是处世间」,这也指的是证得法、报、化三身合一之后的佛的状态。这种稳定之性就像「金刚」不可倾动,就好像你难以倾动须弥山一样,祂就这样的在世间。

所以说,什么七地、八地、不退转,你真正成佛了才是真的不退转。而且成佛之后,可以讲还会变化,他是怎么变化的?他是一种拓展,他是更加的丰富化,比如说:你终于修成佛了,修成佛之后,你刚成佛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跟成佛后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是有差别的。他也会有变化,他是在佛界的一个新起点上变化,那么比你先成佛的、比你早成佛的那些佛,还是会对你有一些指导意义的,虽然你已经跻身为佛了,但是他们因为经验更丰富,他比你早成佛,所以他们依然在某种意义上能帮到你。这个就好像你刚来到极乐世界,你遇到的几个菩萨在极乐世界都呆了几千年了,甚至几万个大劫了,他们在极乐世界都转了不知道多少圈,熟得透透的,你刚来,你还没有转遍呢。所以他们还是能帮到你,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当然也包括他们个人的体证。所以修行真的是无止境,我们以为成佛了,就到头了,其实还不是。圆满还可以更圆满,还可以再圆满,圆满是无有极限的。所以这反而增加了我们修行的乐趣了,如果有一天你到顶了,这种突然的狂喜之后,马上迎来的就是空虚,人都是这样的。但是当你知道,圆满是没有极限的,你的激情将永不退,你将永远不会厌倦这种成佛后的状态。而且随着智慧的这种拓展,你能够更好地、更佳地利益更多的这些众生。

【复次,宝峰光曜主城神,得方便利益众生解脱门;妙严宫殿主城神,得知众生根教化成熟解脱门;清净喜宝主城神,得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解脱门;离忧清净主城神,得救诸怖畏大悲藏解脱门;华灯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脱门;焰幢明现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现解脱门;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令修广大福德海解脱门;净光明身主城神,得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解脱门;香幢庄严主城神,得观如来自在力普遍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宝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解脱门。

尔时,宝峰光曜主城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城神众,而说颂言:】

接下来讲的是,与会嘉宾当中的各位主管城市的神都证得了什么样的解脱门。之后呢,宝峰光曜主城神作为代表,讲说偈颂,我们依然是看重点、看要点:

【导师如是不思议,光明遍照于十方,众生现前悉见佛,教化成熟无央数。

诸众生根各差别,佛悉了知无有余,妙严宫殿主城神,入此法门心庆悦。

如来无量劫修行,护持往昔诸佛法,意常承奉生欢喜,妙宝城神悟此门。】

「如来无量劫修行,护持往昔诸佛法,意常承奉生欢喜」,说如来无量劫的修行,他护持的都是什么呢?——是过去传下来的这些诸法实相。如来不是创造者,只是发现者和继承者,这个很重要。他不是创造者,面对真理,没有任何谁能说自己是创造者;是真理创造了一切,你只有发现的份儿,但这已经足够了。只要你挖到了最真的真理,你就作为一个发现者,你也是发现者中排第一位的,你能够最好地表达真理。所以,诸佛如来在护持这些佛法——这些关于真理实相的法的时候,他们非常的欢喜,他们倾尽全力!

【如来昔已能除遣,一切众生诸恐怖,而恒于彼起慈悲,此离忧神心悟喜。

佛智广大无有边,譬如虚空不可量,华目城神斯悟悦,能学如来之妙慧。】

这里说,佛的智慧广大没有边际,就好像虚空不可量测。为什么说佛的智慧像虚空不可量测?不是盲目地去夸佛、赞美佛,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事实。因为一旦成佛,你就成了这个虚空法界本身了,你的智慧就是到到处处,一切都是你的智慧,一切法都是你的法……而法身佛不是像应化身佛可以互相变那么简单,比如说,药师佛能变成释迦佛,释迦佛能变成阿弥陀佛,或者同时变出来好几个佛(其他的佛)……这是应化身层面的能变,而法身层面是「我就是」。你站在法身的角度看一切佛:我是释迦、我是阿弥陀佛、我是药师佛……我什么都是,包括那些不是佛的我也都是。以法身的角度看一切,就是「我」什么都是,什么都是「我」,什么都是「我」生,「我」所筑就,「我」所成,一切只有「我」,这是法身的感觉。而这种「唯我」,不是狭隘的我执状态的「唯我」,是你真的已经成为虚空法界本身以后,见到的一个事实。如果你还我执都未退,你连阿罗汉都证不得,就别说成佛了。

【如来色相等众生,随其乐欲皆令见,焰幢明现心能悟,习此方便生欢喜。】

所以这个地方说「如来色相等众生,随其乐欲皆令见」,其实指的是法身,就是说法身祂能化现一切,所以说祂化现的这一切,像众生数量一样多,数也数不清。你想见什么,我就化什么,其实你应该倒过来说:你见到的什么都是「我化的」,都是「我化生的」,都是「我」,「你见到什么都是我」,这是法身的感觉。

【如来往修众福海,清净广大无边际,福德幢光于此门,观察了悟心欣庆。

众生愚迷诸有中,如世生盲卒无睹,佛为利益兴于世,清净光神入此门。

如来自在无有边,如云普遍于世间,乃至现梦令调伏,此是香幢所观见。】

下面这里讲,「如来自在无有边,如云普遍于世间,乃至现梦令调伏」。有很多师兄跟佛结缘是做了一个殊胜的梦,是不是啊?我个人也是这样跟佛法结缘的,通过梦而跟佛法结缘。有的时候个别师兄平常入不了定,但一做梦,各种殊胜的境界,甚至佛、菩萨在梦中点化我们,这也是很常见的。对于佛来讲,是他想要以这种方便帮你,他就用了这种方便了,这是适合你的,所以安然地接受就好。

【众生痴暗如盲瞽,种种障盖所缠覆,佛光照彻普令开,如是宝峰之所入。

复次,净庄严幢道场神,得出现供养佛广大庄严具誓愿力解脱门;须弥宝光道场神,得现一切众生前成就广大菩提行解脱门;雷音幢相道场神,得随一切众生心所乐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解脱门;雨华妙眼道场神,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清净焰形道场神,得能现妙庄严道场广化众生令成熟解脱门;华缨垂髻道场神,得随根说法令生正念解脱门;雨宝庄严道场神,得能以辩才普雨无边欢喜法解脱门;勇猛香眼道场神,得广称赞诸佛功德解脱门;金刚彩云道场神,得示现无边色相树庄严道场解脱门;莲华光明道场神,得菩提树下寂然不动而充遍十方解脱门;妙光照曜道场神,得显示如来种种力解脱门。

尔时,净庄严幢道场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神众而说颂言:】

接下来讲的是各个道场神(主管道场的、护佑道场的神)都证得了什么样的解脱门。之后呢,净庄严幢道场神讲说偈颂

【我念如来往昔时,于无量劫所修行,诸佛出兴咸供养,故获如空大功德。

佛昔修行无尽施,无量刹土微尘等,须弥光照菩提神,忆念善逝心欣庆。

如来色相无有穷,变化周流一切刹,乃至梦中常示现,雷幢见此生欢喜。】

这里也提到了「如来色相无有穷,变化周流一切刹,乃至梦中常示现」,佛经常在梦中出现,去点化你、去指引你。

【昔行舍行无量劫,能舍难舍眼如海,如是舍行为众生,此妙眼神能悟悦。】

这里还讲「昔行舍行无量劫,能舍难舍眼如海,如是舍行为众生」。诸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都经历了无量劫,真的是把那个「我」舍空了。众生都难以舍弃的、放下的,他们都能舍弃、都能放下。佛的眼睛像海洋一样广阔——佛眼广大。其实真正的佛眼是什么眼啊?是法身之眼,是「法界身」看一切,那就是「佛眼」。

【无边色相宝焰云,现菩提场遍世间,焰形清净道场神,见佛自在生欢喜。

众生行海无有边,佛普弥纶雨法雨,随其根解除疑惑,华缨悟此心欢喜。

无量法门差别义,辩才大海皆能入,雨宝严具道场神,于心念念恒如是。

于不可说一切土,尽世言辞称赞佛,故获名誉大功德,此勇眼神能忆念。

种种色相无边树,普现菩提树王下,金刚彩云悟此门,恒观道树生欢喜。

十方边际不可得,佛坐道场智亦然,莲华步光净信心,入此解脱深生喜。

道场一切出妙音,赞佛难思清净力,及以成就诸因行,此妙光神能听受。】

接下来,这里「无量法门差别义,辩才大海皆能入」。说佛有与其智慧完全相匹配的口才,他该讲的一切法他都能够讲得清楚明了,让众生听懂,这是最重要的。

「无量法门差别义,辩才大海皆能入,种种色相无边树,普现菩提树王下」。这个地方指的是定境,就是佛陀证道之后,这些解脱者(阿罗汉以上的这些解脱者),看佛周围有种种殊胜的景象。当然,他定功不一样,他看到的景象丰富的程度、殊胜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在释迦佛成道之后,他所处的这个道场,到到处处都在散发着各种美妙的声音,在赞叹着佛,赞叹着佛那不可思议的清净之力,以及他在因地所修的种种殊胜之行。

【复次,宝印手足行神,得普雨众宝生广大欢喜解脱门;莲华光足行神,得示现佛身坐一切光色莲华座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最胜华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来众会道场解脱门;摄诸善见足行神,得举足发步悉调伏无边众生解脱门;妙宝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现种种莲华网光明普雨众宝出妙音声解脱门;乐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无边欢喜海解脱门;栴檀树光足行神,得以香风普觉一切道场众会解脱门;莲华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脱门;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种种光明网普照曜解脱门;积集妙华足行神,得开悟一切众生令生善根海解脱门。】

接下来是各个足行神,都证得了不同的解脱门。「足行神」,以足而行。

【尔时,宝印手足行神,承佛神力,普观一切足行神众,而说颂言:

佛昔修行无量劫,供养一切诸如来,心恒庆悦不疲厌,喜门深大犹如海。

念念神通不可量,化现莲华种种香,佛坐其上普游往,红色光神皆睹见。

诸佛如来法如是,广大众会遍十方,普现神通不可议,最胜华神悉明瞩。

十方国土一切处,于中举足若下足,悉能成就诸群生,此善见神心悟喜。】

宝印手足行神作为代表,讲了一个偈颂:

「念念神通不可量,化现莲华种种香,佛坐其上普游往」。这一切你可以说是法身佛化现的、生成的,也可以说是应化身佛感召的。念念间就有不可量测的神通,你想都想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化现莲花的种种香,佛就坐在莲花上,到到处处,周游遍往。「莲华」其实是比喻佛性——无比清净的佛性,伴随着一切的染净而不离(无所谓「染净」,因为佛性不分别,佛性永远在)。佛坐在莲花上,其实就是常处佛性中,他就是佛性的一种人格化的示现。

佛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利益无边的众生,所以说「十方国土一切处,于中举足若下足,悉能成就诸群生」。因为从法身佛的角度讲的话,这种清、透、明,这种无相之光是永远在的、永远在照着,这是从法身佛的角度讲。那么应化身、报身佛这种金灿灿的光明也是一直在放射的,所以佛走到哪里,一抬脚、一下脚就能利益无量的众生。因为这里能量相当的强,他也就聚集了无量的众生围绕着;佛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众生围绕着他。

【如众生数普现身,此一一身充法界,悉放净光雨众宝,如是解脱星幢入。

如来境界无边际,普雨法雨皆充满,众会睹佛生欢喜,此妙音声之所见。

佛音声量等虚空,一切音声悉在中,调伏众生靡不遍,如是栴檀能听受。】

「佛音声量等虚空,一切音声悉在中,调伏众生靡不遍」,因为佛讲的是真理之声,而佛的法身,祂就遍及虚空,所以说佛讲法就相当于是一切虚空法界的本身在讲法,祂就含纳了一切音声了。佛讲法,就是一切虚空法界的本身、本真、本体在讲法,所以说「调伏众生靡不遍」;一切众生都生活在这个法界本体中,本体在讲法,是不是已经把你给包裹起来了呀?你走到哪里,你都在这个法界本体内,你是不可能出去这个法界的,祂是无边无际的,你是出不去的,你是祂的一部分。

【一切毛孔出化音,阐扬三世诸佛名,闻此音者皆欢喜,莲华光神如是见。】

「一切毛孔出化音,阐扬三世诸佛名」,这个地方指的是证道的佛经常会给你讲其他佛的名号,给你讲故事、唠家常。对于佛来讲,他所唠的家常就是其他的佛了。其他的佛可以说都是他的同体的亲人、同血脉的亲人,他非常了解这个佛、那个佛,娓娓道来。

【佛身变现不思议,步步色相犹如海,随众生心悉令见,此妙光明之所得。】

接下来,是指定境,说「佛身变现不思议,步步色相犹如海,随众生心悉令见」。能够入定的师兄知道,就是说一个佛,他可以化身无量,他总在变化,真的是无穷无尽的变化。而且,经常会超越你的心念和想象,你没有想到那儿的时候,他已经先变出来给你看了,你好像总是后知后觉地去看他,你总是走不到佛的前头。总是那个景象出现了,然后你发现了那个景象,你看到了;你总是慢半拍、慢几拍的那个样子。

【十方普现大神通,一切众生悉开悟,众妙华神于此法,见已心生大欢喜。

复次,净喜境界身众神,得忆佛往昔誓愿海解脱门;光照十方身众神,得光明普照无边世界解脱门;海音调伏身众神,得大音普觉一切众生令欢喜调伏解脱门;净华严髻身众神,得身如虚空周遍住解脱门;无量威仪身众神,得示一切众生诸佛境界解脱门;最胜光严身众神,得令一切饥乏众生色力满足解脱门;净光香云身众神,得除一切众生烦恼垢解脱门;守护摄持身众神,得转一切众生愚痴魔业解脱门;普现摄化身众神,得普于一切世主宫殿中显示庄严相解脱门;不动光明身众神,得普摄一切众生皆令生清净善根解脱门。】

接下来的这个部分是讲:到场的这些贵宾当中的身众神(身相众多的神)都证得了什么样的解脱门。身相众多,他一个身能变好多种样貌出来,或者同时他就具备很多「相」在身上。我们古代有一种神兽叫「四不像」,大家都知道「四不像」,还有一种麒麟是「七不像」、「八不像」的,就是它身上同时具备了各种特质(各种特征集于一身了),你可以理解它也是身众神的一种,身相众多。因身相众多,他要么分开是很多个,他可以集合在一起成一个。

【尔时,净喜境界身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身众神众,而说颂言:】

身众神的代表——净喜境界身众神也讲说偈颂,我们依然是看一下要点。

【我忆须弥尘劫前,有佛妙光出兴世,世尊于彼如来所,发心供养一切佛。】

这个净喜境界身众神说:我回忆在无量劫之前,有一个佛叫做妙光佛,他出兴于世了,当时释迦佛就在妙光佛这里发心供养一切佛。无量劫前妙光佛住世的时候,释迦佛相当于是妙光佛的信众(或者说弟子),那个时候他发心供养一切佛。

学习《华严经》的时候,我们知道,这里经常会讲一些禅定境界,也会经常讲过去世的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你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也是照着《华严经》里讲的这样做的话,那些不学《华严经》的众生还是经常会诽谤你的,尤其是不深入打坐,不实证的那些众生,经常还是会诽谤你,甚至会拿《楞严经》作为依据来诽谤,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佛讲《华严经》和讲《楞严经》不是一个时期,佛证道之后先讲的是《华严经》,他讲的是佛所见之境界,佛界景象,很多人听不懂,他就开始讲一些简单的法……已经讲到后期了,他讲了《楞严经》。按时间算的话,《华严经》是佛30多岁讲的;《楞严经》是为了救护阿难而讲的。那个时候,阿难都已经出家了,阿难比佛小至少20多岁。我们都知道,阿难的小名叫庆喜(庆祝喜悦)。他什么时候出生的?佛陀成道的时候,阿难才出生。而阿难是长大成人,出家之后才发生的《楞严经》中的事情,也就是说《楞严经》至少比《华严经》晚了20多年。

讲《楞严经》由救护阿难而起,如果《楞严经》是「真的」的前提下,《楞严经》也比《华严经》晚了20多年。而且佛当时针对的这些弟子们,就是那些修行没修正(修偏)的,为他们而讲《楞严经》,说你要防这个魔,防那个魔……种种魔境。那《法华经》是什么时候讲的呢?《法华经》、《涅槃经》都是在《楞严经》之后,这也是历史考证的结果。《法华经》、《涅槃经》都已经是佛接近涅槃的时候讲的了。《法华经》和《涅槃经》又再次在讲境界,我们知道的,对吧?《法华经》里讲了很多境界。《地藏十轮经》也是后期讲的,也讲了很多的禅定境界。然后,《涅槃经》里也有很多地方讲禅定境界,也讲神通。如果你执著《楞严经》的话,就算《楞严经》把《华严经》批成魔经了,那为什么佛在《楞严经》之后又再次讲神通、讲禅定境界呢?你想一想!所以《楞严经》完全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它是针对着特定人所讲。

现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普遍有一种误解:就是只要是神通,只要是境界,就一定是邪的,一定就是妖魔鬼怪的,这就非常可惜了。还有谁敢打坐了?就没有人敢实修了,一实修,出点儿什么,你都说人着魔了,谁还实修了?那谁还能再次成佛?明明实证实修这个「禅定」,是六度里最重要的一度(也不是说唯一重要,但这个禅定是不可或缺的)。你因为害怕打坐、害怕着魔,都不修禅定,那你还能成佛吗?不能了呀!你就算其他五度修得再好,你这一度不修也不行。所以这世间众生只执著一部经,他必然会偏,他只执著一部经,不管是哪部,他必然会偏,你必须广学多闻。

释迦佛这一辈子讲了这么多经,他不是只讲一部,如果一部经够用,他就不会讲这么多。你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的思想,不然的话,你不可能成佛,而且你将耽误无量佛成佛,这罪过就极其大了。

而在《华严经》的后面,我们知道,反复强调菩萨戒。《华严经》非常重视戒律,由戒而生正定,由正定而生智慧。你要是只抱着一部经想成佛,那必定是《华严经》而不是别的。《华严经》里有完整的三藏十二部,它是一切三藏十二部的源头,它是佛教八大(十大、十三大)宗派的源头……

《华严经》里有所有的戒、定、慧。因为它重视戒,所以你不可能因学《华严经》而走火入魔。说有的人招鬼了、招神了、谁欺负他、附体了……你先想想你的戒律守好没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你要是真的德做到位了,鬼神见了你都钦佩你,不可能欺负你。你遭到鬼神欺负了,你先看看自己德能上、德行上有没有欠缺;先不要抱怨那个鬼和神,或者强力地驱他们,先从自己这里做好。你要清净到极致的时候,让鬼神见了你敬佩你的时候,谁还欺负你啊?

接下来,这个偈颂里也讲:

【如来身放大光明,其光法界靡不充,众生遇者心调伏,此照方神之所见。

如来声震十方国,一切言音悉圆满,普觉群生无有余,调伏闻此心欢庆。

佛身清净恒寂灭,普现众色无诸相,如是遍住于世间,此净华神之所入。

导师如是不思议,随众生心悉令见,或坐或行或时住,无量威仪所悟门。】

佛是不可思议的,随着众生心让众生见到他,佛的行住坐卧都会有无量的威仪。一个真正的佛,他会有无量的威仪,他不会让众生(无论是哪一道的众生)瞧不起他的。

下面这里也讲:

【佛百千劫难逢遇,出兴利益能自在,令世悉离贫穷苦,最胜光严入斯处。】

这百千劫难遇的佛呀,只要出现就能利益众生,让世间众生离开贫穷的苦(贫穷有两种: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你的心修好了,你的境况必然改善。所以学佛的没有越学佛越穷的,没有的;只会越学越富有(你捐掉了,那是另一回事,但是你会越学越富有),「境」绝对是随着心而转的。然后,因为佛的出现,给你精神财富是无量的,延续了你的法身慧命,你获得了无量的精神财富,所以你也不会贫穷。

接下来讲:

【如来一一齿相间,普放香灯光焰云,灭除一切众生惑,离垢云神如是见。】

如来的每一颗牙齿之间,都放射香灯光焰云,这也不是一般众生能见到的景象了,要在定中,有缘的众生能看到佛的种种殊胜之相。

【众生染惑为重障,随逐魔径常流转,如来开示解脱道,守护执持能悟入。】

有一些众生修着修着……修偏了,发心是很好的,可能也修正过,但是后来修偏了,原因还是染惑(染污的习气太重),不识正法、不辩正法,到最后跟魔走了,想学佛的学成魔了。

这个其实也怪不得别人,也是自己恶业导致的结果。累世做的恶业,都会形成对于现在的一种障碍。所以我们确实要好好地断恶修善,慢慢地完善自己,越清净越容易遇到正法;你不清净,总是贪著财、色、名、食、睡之类的,「贪著」肯定会着魔的。

什么人找什么人,什么样的弟子遇到什么样的师父,所以如果真的你遇邪师了、遇到魔了,首先还是怪怪自己,其实还是自身的问题,一切都是感召。从根本上讲,一切都是心所现,你的心正,你遇到的师父其实也正;心邪,遇到的师父也邪。

【我观如来自在力,光布法界悉充满,处王宫殿化众生,此普现神之境界。

众生迷妄具众苦,佛在其中常救护,皆令灭惑生喜心,不动光神所观见。

复次,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得见如来示现无边色相身解脱门;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轮现种种光明云解脱门;须弥华光执金刚神,得化现无量身大神变解脱门;清净云音执金刚神,得无边随类音解脱门;妙臂天主执金刚神,得现为一切世间主开悟众生解脱门;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得普开示一切佛法差别门咸尽无遗解脱门;大树雷音执金刚神,得以可爱乐庄严具摄一切树神解脱门;师子王光明执金刚神,得如来广大福庄严聚皆具足明了解脱门;密焰吉祥目执金刚神,得普观察险恶众生心为现威严身解脱门;莲华摩尼髻执金刚神,得普雨一切菩萨庄严具摩尼髻解脱门。】

接下来是今天最后一个段落,讲各种执金刚神都证得了什么样的解脱门,执金刚神往往都是大护法,其实有很多也是佛或者菩萨的化身。这些执金刚神,都证得了解脱门,就证明已经超离了轮回了,至少也是阿罗汉了。

【尔时,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执金刚神众,而说颂言:】

这些执金刚神当中的代表——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也讲了个偈颂:

【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

说大家看啊,我们的法王(佛,诸法之王、真理之王、智慧之王),他就是这样的,他的色相没有边际,他就这样地显化在世间了。

【佛身一一毛,光网不思议,譬如净日轮,普照十方国。】

佛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放射着光明(无量光),佛就好像清净的大太阳,普照着十方的世界。

【如来神通力,法界悉周遍,一切众生前,示现无尽身。】

佛的神通力周遍法界,可以在一切众生前示现种种无尽之身。

【如来说法音,十方莫不闻,随诸众生类,悉令心满足。】

佛在讲法的时候,其实等于「如」在讲法,「法界本体」在讲法,所以法界本体各个方向都听到了。众生的类别不同,心意的满足和满足的程度也不一样。

【众见牟尼尊,处世宫殿中,普为诸群生,阐扬于大法。】

大家看伟大的世尊——释迦牟尼佛,他就处在世间的宫殿中,普遍地为各种各类的众生阐扬着大法。「大」——形容广阔无尽,无边无量,也代表高度——极高,深度——极深,广度——极广,这是大法;也代表水平很高;因为《华严经》是经王(经之王),所以「大法」也代表佛讲的法非常尊贵,有着国王或者皇帝般的尊贵。

【法海漩澓处,一切差别义,种种方便门,演说无穷尽。

无边大方便,普应十方国,遇佛净光明,悉见如来身。】

「遇佛净光明,悉见如来身」如来之身无比的清净、无比的光明,你单单是忆念着清净、忆念着光明,就能够感受到如来之身的加持力了。

接下来讲:

【供养于诸佛,亿刹微尘数,功德如虚空,一切所瞻仰。

神通力平等,一切刹皆现,安坐妙道场,普现众生前。】

「神通力平等」,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到处遍在。

【焰云普照世,种种光圆满,法界无不及,示佛所行处。】

这个偈颂的最后一句也是赞美佛的。

语言真的是苍白无力的,佛的自证境界,那种殊胜、神妙的程度是远超语言所能形容的。所以在这些贵宾们讲说偈颂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他都不知道找什么好词来形容了,勉强找了这些词。剩下的就交给我们实证了,只有实证才能发现一切。

所以大家平常一定一定围绕着六度,要实证、实修,只有自己证得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听来的都是别人的。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huayanjing.org/?id=14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上)

【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遍照东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莲花藏狮子座上,他双脚(脚底)千辐轮的光明,已经遍照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6(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6(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菩萨问明品 第十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三卷,「菩萨问明品」第十。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的光明吸引来了十方世界的菩萨代表,也吸引来了很多的嘉宾菩萨。接下来就讲,菩萨代表与菩萨代表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高人与高人之间的对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此时,释迦牟尼佛身边的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说:「佛子,佛教...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下)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下)

【众生苦乐利衰等,一切世间所作法,悉能应现同其事,以此普度诸众生。】贤首菩萨说,众生世界的苦与乐、利与衰(利益或者衰败),这一切世间所做的种种事、种种业,菩萨都能够通过「同事摄」自己去化现——众生受怎...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下)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下)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