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如来现相品 第二(中)

00:00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到,被释迦牟尼佛牙齿间的光明吸引来的十方世界的无量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的毛孔又放射光明,每一道光中又化现了无量的菩萨出来。而这些菩萨有着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普遍一切法界,可以随着众生心,去帮助众生开悟。

下面又讲:

【念念中,一一国土,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堕恶道者,永离其苦;】

因为造作恶业的缘故,很多众生去了恶道(无论是畜生道、饿鬼道还是地狱道),恶道是很苦的!这些菩萨们就可以帮助这些恶道众生离开苦难。

我们在《菩萨善戒经》中也了解到:像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大菩萨们,是哪里最苦去哪里,安逸的地方他还不感兴趣呢!哪里是前线、是一线(最有挑战性、最危险),他就去哪里!因为这些菩萨,他们看众生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个父母都不忍心看孩子受苦,在关键的时刻,可能舍命地去救护孩子。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住邪定者,入正定聚;】

然后,这些菩萨们也可以帮助无量的住于「邪定」的众生回到「正定」当中来。都是打坐、修禅定,什么是邪定?什么是正定?大家注意,「邪定」不是指外道修的「定」,佛的心没有那么狭隘。「邪定」指的是心不清净而修的定;「正定」就是心清净而修的定。

像有的人不好好地持戒,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处世、做人方面还经常伤害人。这样的人要是去修禅定,修出来点儿神通,他能用在正道上吗?我们都很怀疑!就是说,这个人的人品不行,他要是再有神通,那不更可怕吗?所以,释迦佛倡导的是「正定」,「正定」是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的。

佛家讲:「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你要想证得佛一般的无漏,一定要围绕着持戒、禅定、智慧来。而持戒、禅定、智慧恰恰又是被包含在「六度」当中的。其实持戒到了最高阶段,它不是死记硬背那些戒条,而仅仅是看住、觉照到自己的心念。然后再往上(再高),那就是不用去看住或者觉照到心念,就不可能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情。佛不需要刻意地去持戒,但是他哪条戒也不会犯。他的清净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就像呼吸一样(那么自然)。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随其所乐生于天上;】

当然,不可避免的,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众生比较固执,你再说佛国好,他还是不想去,他就喜欢生到天上。无论他是喜欢欲界天、色界天,还是无色界天,他就喜欢天上,他不想成佛,也有很多这样的众生。那么佛菩萨就可以分阶段地去度这些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先满足他初期的愿望,慢慢地再教育他。毕竟做天人也没那么简单,你要想生天,你至少要守好「十善业道」的。如果众生都能守好「十善业道」,都生天,那也不得了,那三恶道就空了,就没有人下恶道了。这样看,众生想生天那也还不错了,总比那些不修行的人要好吧。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类的宗教信仰,有很多的都是把众生带到天上的或者带到天堂的。菩萨们觉得也还好,毕竟我的孩子不受苦,能不能彻底解脱就再说了。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安住声闻、辟支佛地;】

那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些众生,因为根性的缘故,或者因为爱好的缘故,他们可能(至少这个阶段)只能安住在声闻乘的境界或者辟支佛乘的境界。那当个阿罗汉、辟支佛也还不错了,毕竟也算是初步的解脱道。所以,依着这些众生的心,这些菩萨们就可以帮助众生安住在声闻乘或者辟支佛乘。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事善知识具众福行;】

那么,还有一些众生原本是比较自私的,甚至也不懂礼仪,对于师长也不够恭敬。这样的众生,菩萨就会去教育、教化他们,让他们学会怎么样奉事善知识,怎么样尊敬师长。

尊敬师长有各个方面:有礼仪上的,有感恩上的,甚至有物质上的表达等等,或者协助善知识做事情。你付出的这一切,尤其如果你是对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付出这一切,你在累积你的福德,你并没有吃亏的。所以这些菩萨们就可以教育、教化无量无数的众生去奉事善知识,具足众多的福德之行。

在《华严经》前面的偈颂中,这些贵宾的发言一直强调说:释迦佛过去供养了无量佛,或者承事无量佛。这就体现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师长。「尊师」、「重教」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被我们使用,实际上我们尊师的背后就是重教。你为什么尊敬这个老师、这个师父?因为他(她)有很好的教法,他(她)是一直在奉献他的价值的。你尊的是他(她)自己的独到的思想,或者他(她)的高贵人格,或者他(她)因着不同根性的众生而施的种种善巧方便,你尊敬的其实是教法。如果这个师长他(她)这里没有教法,你就不一定那么尊敬他(她)了,可能仅仅是出于礼貌,出于大爱、博爱,出于慈悲。那种尊敬跟五体投地一般的赤诚的尊敬肯定是两回事了,赤诚的尊敬是不需要别人催促你、不需要别人教你,你自己本能就会的。

在《地藏十轮经》中佛陀也讲,有的众生短期内没办法开悟,那就让这样的众生多累积点福德、累积点福报吧,比如说:让他放生、供养、奉事善知识等等。供养奉事善知识、尊敬师长其实也属于「六度」里面的「布施」层面,如果把「布施」展开来,它其实(确实)包含很多的内容,我们都可以去做。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接下来又讲,这些菩萨们可以让无量无数的众生发起无上的菩提之心。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所以发无上菩提之心其实就是发成佛之心,菩萨们可以帮助无数的众生发起成佛之心。

成佛了,真的就那么好吗?这个要看你怎么看了,成佛了就是已经入于大般涅槃了,大般涅槃其实就是法身状态。《涅槃经》中讲到过「真解脱」是什么样子的,那种真解脱的状态就是成佛后的状态,你看你喜不喜欢。那里没有过度的对于「相」的执迷,你没有过度的忧伤,也没有过份的狂喜,你的心空净空净的、空定空定的,平常总是感觉这个世界是寂灭的。而且佛也讲了「大般涅槃」的状态,成佛了是「独一无侣」的,你很难找到与你灵魂相匹配的人了,除非是另一个佛。如果你成佛了,在你之下的所有的菩萨、所有的辟支佛、所有的阿罗汉、所有的六道众生都不能真的懂你了,甚至可能经常地误解你,这种状态你要不要?

平常好像整个世界就你自己一样的,空净空净的,遍知一切的感觉就是你看到哪儿就是看到自己本身。你不再有未知的东西了,你不再有疑问、疑惑,你不会再被诱惑。什么事情该怎么做,你就会恰到好处地那么做。

成佛了,就是你真的不死了。你会感觉你永远都活着。整个的法界(自有、永有的法界)就是你本身。你不会死,就是这样永远地存在着。然后,因为你依然有肉眼,你还是可以看到有肉眼的众生看到的那一切,那成了一种游戏。但即便是你进去那个低维度的世界,你也一点儿烦恼都没有了。成佛了,因为你也有天眼,你能看到其他有天眼的众生看不到的很多东西,当然他们能看到的,你也能看到,你还能看得更远。

《华严经》后面也提到,真正的「天眼通」是包含着「宿命通」,甚至包含着「神足通」的。所谓的「五眼」、「六通」,都是人为的、硬性的一种区隔和划分。实际上,在遍知遍觉的「大圆镜」状态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以做,一切都知道。你说祂是「五眼」、「六通」,或者「五十眼」、「六十通」,也都无所谓。其实也都是「一眼」、「一通」——法身之眼、法身之通。

你成佛了,就会对于众生执迷的爱欲彻底失去了兴趣。你可能会爱,是那种慈悲的、同体大悲的、无条件的那种爱,但是完全都没有淫欲心了。佛是绝对的没有任何的淫欲心了。这种状态你喜不喜欢?这就是所谓的成佛。

前面,我们讲了「五眼」。这个「六通」,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漏尽通」一开始是指的断习气、断烦恼,到最后的最后断的是根本漏,其实是淫欲心。

成佛了,就意味着一丝一毫的淫欲心都不会生起了,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来诱惑你。那么大家问问自己,你真的想要这样的状态吗?

你是真的不会死了,你永远都活着,也永远处在「常乐我净」的状态。但是真正懂你的人会非常少。这是针对着某一个佛世界来讲,就是一个佛世界一般只有一个教主,你一旦成为这个佛世界的教主,那么其他人都低于你,你就别再想找到你的什么灵魂伴侣。你只能去其他佛国找你的灵魂伴侣,那就能找到无量无数的,因为宇宙中(法界内)有无量无数的佛。但你在你的世界,你是极其孤独的,那是巅峰上的一种孤独。那么各位师兄,你喜欢这样的状态吗?

所以有句话讲:你要想得到一般人得不到的,你就要付出一般人无法付出的,这也是因果。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趣于菩萨不退转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众生都真的喜欢佛的这种状态,有的众生因为根性的缘故,或者是因为爱好的缘故,他觉得当个不退转的菩萨也挺好的。那么被释迦佛牙齿间的光吸引来的这些菩萨们,他们化现出来的这些菩萨,也可以帮助众生到达不退转的菩萨地(当个七地、八地的菩萨)。这个时候,你也是有很多神通的,烦恼也断得差不多了。到「七地」、「八地」这里,「漏尽通」还没有证得,事实上十地菩萨绝对的「漏尽通」都没有证得,只有佛才真的证得了「漏尽通」了。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得净智眼,见于如来所见一切诸平等法;】

下面又讲,这些菩萨们可以帮助无量无数的众生得到清净的智慧眼,见到如来所见的一切种种「平等法」。如来所见的这些「平等」,其实是不分别状态下的一种呈现。万物都在这里,但因为如来不去刻意地执取,他也不去刻意地分别,所以对他来讲完全平等。不是说一定要「把高的削低了,把低的给填高了」这样的平等,是指不分别(很松、很空的那种状态),完全不分别!这种不分别又不是说变傻了、变呆了,「什么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不是这个意思。知道「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但是不会执取、分别,这就是平等。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安住诸力诸愿海中,以无尽智而为方便净诸佛国;】

然后,这些化现出来的菩萨们,也可以帮助无量的众生安住在「诸力诸愿海中」(安住在佛的种种神力以及种种大愿海中),「以无尽智而为方便净诸佛国」。有的众生喜欢拥有佛一般的神力,他们也喜欢发下如同佛一般伟大的那些大愿,他们也喜欢去清净各式各样的佛国,他们以无尽的智慧作为自己的方便。那么这一类众生,也会达成所愿,因为会有菩萨帮他的。

我们一直要意识到:从小到大到现在,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或者成就,你都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你的身边有无量无数的有形的、无形的那些贵人在帮你!并不是所有的菩萨他都会现个身形给你,有一些是暗中帮助你。

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信基督教的时候,看过一幅漫画:一个人身上(后背)中了好几支箭,然后他就抱怨,他说:上帝啊,我这么至诚地信你、向你祷告,你怎么都不救我,都不帮我?你看我后背,被人射了好几支箭。但是他不能够看到:原来上帝手里拿着盾牌,已经帮他挡了无数的箭了。他只是看到了他身上的那一点点的不公平,他不知道有更多的不公平已经被挡回去了。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皆得安住毗卢遮那广大愿海,生如来家。】

接下来又讲,这些菩萨们也可以让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安住在「毗卢遮那广大愿海」,生在如来之家。有很多众生也是非常想成佛的,生在如来之家:我成为佛的家族的一份子了,我成佛了。怎么成佛?我要证得「法、报、化」三身合一。所以,安住在毗卢遮那的广大愿海。

至少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向谁看齐啊?向教主释迦牟尼佛看齐。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发了五百大愿,愿愿都是极致的无私无我,有时候让人看得骨头都疼,鲜血都要喷涌的感觉。

那么你要想生在如来之家,哪有那么容易啊?都想成佛,有几个真成了?你是不是得付出别人付出不了的那些东西啊?首先,你得学一下你的这个榜样、这个偶像他是怎么做的,从他的大愿开始学,是吧?

我们生在哪个佛教化的世界,就说明我们跟这个佛的业缘特别的深厚。无数世以来,跟这个佛作过各种各样的关系,都是非常亲密的一些关系,跟这个佛的缘很深厚,所以你才会生在他所在的这个世界!也因为你跟这个佛的缘特别深厚,所以他教化你的时候,你更容易入心。

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在生活中有的人讲的道理也很好,各方面人品、才华无可指摘,但是我们就是不喜欢他(她),他(她)讲话我们也不想听,甚至都不想靠近,是不是?那都是过去世的业缘一般般的,要真的完全都没有业缘的话,你们见都不会见。过去世的关系比较远,今生也是比较远。今生很近的那些关系,过去世无量劫也都是很近的。

这个「相」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直在循环往复。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相」的世界没有新事(都发生过),好事、坏事过去都发生过,最多是换换扮演者(这个戏的扮演者,一直在换)。有的人喜欢听音乐会,反反复复就是那些经典的曲子,但是指挥一直在变化,演奏者一直在变化。这个「相」的世界,就类似于你去听音乐会。

【尔时,诸菩萨光明中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接下来,所有的菩萨们在光明中同时发出声音,讲了个偈颂:

【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

这是赞美释迦佛的,也是赞美释迦佛的法身——毗卢遮那的。说他的光明中发出妙音,可以普遍到一切地方去了。讲说佛子的功德。大家赞美佛,佛赞美谁?赞美佛子,赞美他的孩子(他的接班人)。赞美他的孩子们:我对你们有信心,你们早晚都成佛!

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里给了我们所有人信心,在佛法方面你做(哪怕头发丝儿)那么一点点的事情,就结了个善缘,就意味着你未来一定能成佛,早早晚晚大家都是佛!

【劫海修行无厌倦,令苦众生得解脱,心无下劣及劳疲,佛子善入斯方便。】

接着这个偈颂又讲,释迦佛用了无量劫海去修行,没有厌倦,可以让一切的苦众生得到真正的解脱,「心无下劣及劳疲,佛子善入斯方便」。

释迦佛他是古佛再来无数次了,生来尊贵的,本身在两千五百年前那一世,他又是投生为王子(太子),所以他是非常尊贵、非常自信的。他带动的手下的这些佛子们,慢慢地就会远离那种自卑、不自信的感觉。

其实佛弟子是很尊贵的!这句话尤其是针对着古印度当时的这种「种姓制度」而说。因为古印度种姓制度就讲:「婆罗门」、「刹帝利」是贵族,「吠舍」一般般,「首陀罗」比较低贱,「旃陀罗」最低贱。那有一些首陀罗、旃陀罗,他们最后也出家修道了(跟着佛修行了),他们进到了佛子的队伍中,还是不自信的、很自卑的,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就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实际上他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导致的。但是佛会一直给他们讲「众生平等」的理念,不管你过去是什么身份、地位,你来到我的这个佛子的队伍中,大家都完全平等,不要讲你过去的辉煌,你现在完全和另一个师兄是平等的,即使你过去是婆罗门,他过去是旃陀罗,但是你们来到我的队伍中,就完全平等。所以,佛在《涅槃经》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不管你叫什么河的水,你入到海洋里就叫海水。不管你这个佛弟子来自哪里,你来到我的僧团中你就叫佛子。这样大家就有了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了,是吧?觉得佛陀的这个僧团非常温暖,像个家一样。佛也经常讲,佛弟子你们之间就是亲人的关系,佛用他平等的「爱」去爱每一个弟子,所以弟子跟着佛修行「无有厌倦」,也不会感觉过度的疲劳。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尊重,是不是?尊重有了,心安稳了,才能定下来!

下面又讲:

【尽诸劫海修方便,无量无边无有余,一切法门无不入,而恒说彼性寂灭。】

说佛用了无量的劫海修习种种的方便。你经常说,这个世界上有八万四千法门、或者多少个宗派,佛无量劫以来他都修过。因为他不一定作什么身份,他那一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根性和爱好都会有不同嘛!所以,佛了解一切的方便,「无量无边无有余」,一切法门他都懂。但是给你讲到终极,你发现:无论你修密宗、禅宗、净土宗、天台宗……修到终极都一样——「大寂灭」(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你是不是真的想成为那种状态——「大寂灭」?

世俗人经常说「高处不胜寒」,走到最最最高处的时候,你并不一定真的感觉很快乐、很幸福。但是在佛法当中,你修到最高处的时候,就是始终「常乐我净」,始终就是那样的清净、寂灭,你喜不喜欢这样的状态?

【三世诸佛所有愿,一切修治悉令尽,即以利益诸众生,而为自行清净业。】

下面又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诸佛的所有大愿,释迦佛都修治,而且都圆满了。也就是说,释迦佛「一佛」就是「无量佛」。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你放到释迦佛身上,你看看,哪个他没做到?个个都做到了!那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你放到释迦佛身上,其实也都做到了,只是换了一些形式和名字相。「一佛」只要他圆满了,即是所有其他佛。在成佛之前,各有各的差异;成佛后,真的没有太大的差异。

那成佛之后,天天都干什么呢?上节课提到,有的菩萨和世间的国王、天王也好奇:成佛了,天天都干什么呢?「即以利益诸众生,而为自行清净业」,只做一件事:跟过去当菩萨的时候一样,利益所有的众生。

所以佛很忙。佛时时刻刻都在利益众生,他很忙。在这种忙中,也就会忘了自己的孤独。而且周围除了这些助手(这些阿罗汉、菩萨们),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都陪伴着他,也会忘记孤独,全心全意地去利益众生,这就是最大的清净之业了。

那么,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未必个个众生都认可你,这是一定的。你不管初发心是怎么好,在你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有多么地认真和卖力,你总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给你打一百分。但是依然完全无私、无我地去利益众生,这就是佛!

释迦佛住世的时候,并不是这个世界的所有人都认可他,我们知道的。讲《法华经》的时候,五千人一下退场了,也不给他留面子。但是佛也无有所谓的面子。面子是属于「小我」的,佛的「我」已经空了。都随缘,你走就走吧!来,欢迎;走,说明可能缘分尽了,也随他去!就是这样的状态。

【一切诸佛众会中,普遍十方无不往,皆以甚深智慧海,入彼如来寂灭法。】

「一切诸佛众会中,普遍十方无不往」,佛可以去到虚空法界内的任何一个佛所在的众会。不管哪个佛在讲法、在开会,释迦佛都能去。他可以以佛的身份去,也可以变成很普通的身份。「皆以甚深智慧海,入彼如来寂灭法」,佛去到其他佛的众会中的时候,他会跟当地的那个场域完全地融合,他会入到那个佛所在的「寂灭法」当中去,他会最完美地跟其他佛的思想相融。因为只要成佛了,法身是同体,应化身可以互变,报身「相」上几乎都一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只有一个佛才能够完美地融入另一个佛,完美地融入那个佛的「智慧海」,融入他的「寂灭法」。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了,大家可以复习一下《大般涅槃经》中关于「真解脱」的那一个段落。其实细品起来,是非常有味道的,那是佛的味道……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huayanjing.org/?id=20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2(第〇五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2(第〇五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五

昨天我们提到,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这一天,从释迦佛的狮子座的每个细节当中,都化现出了无量无数的菩萨摩诃萨,有很多的菩萨代表讲说偈颂。其中的「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摩诃萨的偈颂,我们昨天讲了一部分(没讲完...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8(第一二卷)如来名号品 第七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8(第一二卷)如来名号品 第七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二如来名号品 第七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这个时候,镜头又切回到「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下)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奔着「极致」去做,一定要做到「极致」,中途不要停下来。(当然,我们指的是如法的事情、值得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到「极致」,不然就不要做。)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殊师利菩萨和贤首菩萨的对...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52(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上)

华严经 052(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上)

华严经 052(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上)...

华严经 058(第一八卷)明法品 第十八(上)

华严经 058(第一八卷)明法品 第十八(上)

华严经 058(第一八卷)明法品 第十八(上)...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