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017(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中)

00:00

「如是等一切法,我当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上节课讲到这里——普贤菩萨已经准备给大家讲法了。但是,在讲法之前,普贤菩萨又强调了一下讲法的目的,我们来看一下:

【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

首先,为了令所有众生能够入到佛的智慧海,这是普贤菩萨讲法的目的,也是众生听经闻法的目的——就是入到佛的智慧海。如果不听经闻法,你可能只是抱持着你固有的一点点智慧,或者众生界所拥有的一些局限性的智慧。

有一次打坐的时候,看到在大概是东北方有一个世界,一个佛正在狠狠地教化他的弟子,还挺激动的。当时引用的这几句话,前两句就是《华严经》里讲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后两句我估计可能是他自己原创的,他说:「不学经藏,不慢即呆」。这个佛当时在教化他的弟子,说「你深入经藏则智慧如海」(这个不用解释了),说「你要是不学经藏的话,你不是傲慢,就是呆瓜」,其实讲得确实也很准确。不愿意学习经藏的师兄,不是傲慢,就是呆瓜!你要是不愿意相信,那你就学经藏,一学你就明白了!

【为令一切菩萨,于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一切菩萨「安住在佛的功德海中」。作为菩萨,本身已经是众生当中的佼佼者了,但是还在修行的过程中——未臻圆满。所以,其实菩萨们也很向往佛的功德海;希望速速地能够成佛——与佛合一!

【为令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在所庄严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令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在所庄严」。为了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佛出现,可以用他们的无边自在,去庄严一切的世界海。佛是非常尊贵的、是让人羡慕的、是无上自在的……大家都想成佛!哪里有佛,这片世界海就会被其庄严。

【为令一切劫海中,如来种性恒不断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一切劫海中「如来的种性恒不断」。上一个佛涅槃之后,经历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然后就会到末法时期。普贤菩萨不希望末法时期到来,不希望佛与佛之间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他讲法。甚至说这个佛还没走,新的无量的佛又出现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为令于一切世界海中,显示诸法真实性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在一切的世界海中「显示诸法的真实性」。这一切的世界海中,「法」虽然多,但是确实水平太参差不齐了,能够堪称佛法的(真正的究竟了义的圆满准确的法)太少了;大部分都是不准确的。这也不怪众生,因为他没修到那个程度,他不可能有那样的领悟。「初地」不知道「二地」的事儿,「二地」不知道「三地」的事儿……你能怪这些众生吗?他在那个阶段只能有那个阶段的领悟,所以普贤菩萨希望在「毗卢遮那佛」和一切诸佛的加持下,他讲的法能够把诸法的真实性表现出来,让大家了解——这个根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为令随一切众生无量解海,而演说故;】

普贤菩萨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令随一切众生无量解海,而演说」。当然也要考虑到众生的理解能力,他不可能随意的讲,还是要尽量地争取让大家听懂。所以他在措词上,在讲法的角度上,甚至在举的例子上……还是要恒顺众生。

【为令随一切众生诸根海,方便令生诸佛法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随顺着众生的根性。众生的根性有种种的不同;我们上节课也讲了,最高的有「上上根」的,最下的有「下下根」的,还有「一阐提」……普贤菩萨希望能够随顺众生的这所有根性,用种种的方便,让大家了解诸佛的正法,这个「正」指的是准确。

世间那么多的佛教徒,都说自己在学佛,有几个真真正正地学的是「准确」的佛法?——非常少——非常少。在三藏十二部中,可以说佛陀证道之后,最先讲的《华严经》是最准确、最接近佛所见的实相的。因为《华严经》高度太高,众生难以懂,所以从《阿含经》开始,佛陀已经很随顺众生的根性了,所以讲了很多法,跟佛所见的实相已经开始有一定的距离了,但是没有办法,要有次第地去引导众生。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中,一直被奉为经王的《华严经》,是一切经的开头,也是最最接近佛所见的实相的,大家一定一定要重视!我们再讲其它的经,就不是这个讲法了。

【为令随一切众生乐欲海,摧破一切障碍山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了「随顺着一切众生的爱乐和欲求之海,帮助众生摧破一切的障碍山」。

对于初期的修学佛法者而言,他们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习气,所以佛陀先讲「戒」,通过「戒律」能够让你慢慢地修正很多不良的习气,修正很多不良的坏习惯。对于这些初期修学佛法的佛弟子而言,「无知」并不是最大的障碍,「习气」是第一位的障碍。你从受五戒开始约束自己,就会变清净很多;如果受了菩萨戒就更清净了,你自己就感觉障碍少了很多。

说「要随顺着众生的爱乐和欲求海」,爱乐——众生都有不同的喜好、欲求——有的贪财、有的贪色、有的贪美食、有的贪睡眠、有的贪名(名利),每个众生贪的也不一样。普贤菩萨希望在他讲法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众生破掉这些修法的障碍。

有一些师兄刚刚学佛,就听到了我们这次的《华严经》讲解,那这些师兄想一想:财、色、名、食、睡,你主要贪哪一方面?还是说都贪?「修行」就是慢慢地断除对于财、色、名、食、睡的贪著,你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贪著没有断尽,你就成不了佛,所以成佛确实也是有难度的。但是对于大心勇猛的菩萨来讲,成佛是很愉快的事情,他会主动地清除这个路上的所有障碍;只要它是障碍,他就毫不留情地清除,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留恋。

【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令净修治出要道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令净修治出要道」。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普贤菩萨还要随顺众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众生认为有相、有分别,那么普贤讲法的时候,也要针对着众生这种有相、有分别的这种习惯来讲。在第一义谛大空里,其实也没什么可讲,不分别嘛,是吧?一随顺众生,就要有分别了,目的是帮助众生清净地修治出离轮回的要道。

「轮回」,看着很神秘,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惯性。一旦你打破了这个思维惯性,很容易就跳出来了。所以从阿罗汉开始就跳出轮回了,但是那种跳呢——不究竟,只相当于按了一个暂停键,或者说这个电脑暂时黑屏了,它还是可以再启动。但是佛对于轮回的跳出,简直就是电脑不用了(类似电脑都不用了),是很究竟地跳离轮回。但是又因为过去世因着慈悲,发了无数的大愿,因为愿力而化现了种种身。一个成道的佛在定中,不会很刻意地说「我去哪里度众生」,他不会有这个执着;那是菩萨的执着,佛不会有这样的执着。但是因为他过去世发过愿,在因缘合适的时候,他在这儿打坐,他也没想有「意生身」,那些意生身就自动出来了。那都是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作为菩萨的时候),发愿「我要怎样、我要怎样……」;结果,佛成道之后修禅定,还是会出来很多的分身、应化身、意生身。

【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愿海中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一切菩萨能够安住在普贤的大愿之海」。因为普贤阶段是成佛的必经阶段,就相当于离佛最近的一个台阶,每个菩萨都要迈这个台阶,所以为了帮助众生了解这一个台阶,普贤就得讲法。

【是时,普贤菩萨复欲令无量道场众海生欢喜故,令于一切法增长爱乐故,】

普贤菩萨说,他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来到华藏世界的这么多像海洋一样(无量)的众生生欢喜」。因为很多众生非常爱乐听法,甚至以「法」为食物:我一天不吃饭——可以;但我不听经闻法——不可以!所以普贤也是希望能够让众生欢喜;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讲法,能够帮助众生「于一切法增长爱乐」。希望自己讲法能讲出一些新意来,讲一些大家没听过的东西,让大家感觉听了没白听,能够增益智慧。

【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

普贤菩萨也希望自己的讲法,能够帮助大家「生起广大真实的信解海」。这在座的各位贵宾们,他们本身已经非常的相信佛法,他们也具备比较高的理解能力了,但是普贤菩萨希望自己的讲法,使得大家的信心更加增强,理解力也能提高。

【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

普贤菩萨也希望自己的讲法,能够帮助大家「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此时的普贤,已经融入了佛之体,所以他希望他的讲法,能够帮助大家证得佛的法身。这个「普门法界藏身」其实指的就是「法身」。为什么说是「普门」呢?到处都开着这扇门,你从哪一个点契入,其实都能够进法身,关键你能不能「入」?「普门」,就是普遍的、一直打开着的意思。

【令安立普贤愿海故,】

普贤菩萨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安立普贤的大愿之海」。普贤无量劫以来,其实发了很多的大愿,他又向每一个成道的佛去参学,所以你在普贤这里,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希望你的心,广阔得像普贤一样;希望你发的愿,像普贤菩萨发的愿一样(无量多……)。

【令净治入三世平等智眼故,令增长普照一切世间藏大慧海故,】

普贤菩萨也希望他的讲法,能够帮助大家「净治入三世平等智慧眼」,就是「拥有宿命通」。希望大家能够拥有宿命通,用你的平等智慧眼了解过去发生的一切、现在发生的一切、未来发生的一切。普贤菩萨也希望他的讲法,能够「增长普照一切世间藏大慧海」。希望他讲的法、这些智慧,能够使得这一切世间法藏的大智慧海,又融入了新的内容。虽然本自具足(法身包容着一切),但是你不显现出来,众生还是看不见、意识不到。所以普贤这次讲法,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一些新的东西,受到极大的启发,得到极大的增益。智慧就像光一样,希望大家能够增长智慧光。虽然经文里没提到「光」这个字,但是「令增长普照一切世间藏大慧海」的这个「照」,你用什么照啊?照耀的「照」,不就是用「光」照吗?

很多师兄都很爱乐智慧,无论是在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的层面,我们只要拥有更多的智慧,就感觉慧眼明照:我们所了解的那个区域就亮了,它就不是暗黑一片了。为什么众生经常被形容为「盲冥」(就像盲人一样昏昧)?盲人眼前是黑黑的,是看不见东西的。但智慧是光,让你的眼睛打开;智慧是光,能够帮你照亮一切事物,让它明明了了。

【令生陀罗尼力持一切法轮故,令于一切道场中尽佛境界悉开示故,】

普贤菩萨也希望他的讲法,能够帮助大家「生起陀罗尼之力,持一切法轮(擅长讲一切法)」,这个内力的驱动是陀罗尼力。在这里「陀罗尼力」,「陀罗尼」就不代表咒语了,它代表诸法的奥秘、源头之力。希望众生拥有这种诸法来源之处的力量,推动你能够讲一切法。

我们以前也讲过,你找一条河,找它的上游——找到源头去,你就得到了整条河了。源头决定着这个河水的水质,或者说源头决定着这条河水的水体。不管是不是在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又被添加了什么其它的东西,但是这个源头决定了它的遗传物质,它的遗传物质——很重要!因为普贤菩萨定功第一,他讲法也经常提到他的禅定境界。他的目的,也是想要让大家,能够在一切道场中了解佛的一切境界。因为只要是佛所在的道场,普贤都去过;他是真正地「行了万里路」了,行了万里路到佛那儿听法,又等于「读了万卷书」。所以,你听普贤讲法,佛的所有境界,他都能讲给你听,他都见过、都了解。可以讲在定境方面,普贤菩萨是胜过文殊菩萨的(在定境方面)。

【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

又讲普贤菩萨讲法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学会「开说阐释一切如来的法门」。一切佛讲过各种法门(法门——就是入法界实相之门),其实就是修学法的方式方法、就是了悟实相的方式方法。普贤希望能够开说阐释一切的法门,希望大家都会讲一切法门——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嘛!

【令增长法界广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普贤菩萨讲法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增长法界广大甚深一切智性」。「增长法界广大甚深一切智性」,就是让你融入到法身本体的智慧来(「智性」代表本体)。这个「智慧的本体」就是真理本身,让你融进来,你跟真理合一——那你讲的什么都是真理嘛!佛就是真理的代表,所以说「佛讲的一切都是可依的」。

【即说颂言:】

接下来,普贤菩萨就讲了一个偈颂赞美佛。我们看普贤菩萨此时境界已经很高了;在十方诸佛的加持下,普贤菩萨其实现在已经是相当于拥有着佛体了,但是他依然对于所有佛很尊敬,还是在赞美佛。

【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现十方无量国,随诸众生所应见,光明遍照转法轮。

十方刹海叵思议,佛无量劫皆严净,为化众生使成熟,出兴一切诸国土。

佛境甚深难可思,普示众生令得入,其心乐小著诸有,不能通达佛所悟。】

佛的境界是非常深、非常深的,你是不可能用思维思维到的,所以总是说「不可思议」。你只凭头脑去思维,你是不可能了达佛的境界的,必须「六度」合起来实证才行。

因为佛的境界非常深,所以一直以来,成道的佛都会想办法让众生懂自己,但是依然有很多众生不能够通达佛所悟的一切(再怎么讲,他还是不明白)。哪批众生就是不能明白呢?两类:一个是「心很小」的(他这个心界就是打不开的),或者「得少为足」的,学了一点点智慧就觉得了不起了,到处很张扬。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他只深入一点点经藏,其他的不学,还以为其他地方就学不到东西了,这都属于心很小的、很狭窄的。你要知道,释迦佛在出家前,就已经在王宫里得到了最好的教育了(遍学五明、广学多闻),知识非常的渊博。出家前就已经这样了,出家后又遍访名师……你怎么能得少为足呢?这些心很狭窄的众生,他不可能悟入佛所证的境界。还有一类众生是「著诸有」(特别乐著轮回的),主要还是著轮回内的「财、色、名、食、睡」的。这属于习气很厚重的,这一类众生也不能通达佛所证的一切。完全就是两条道路嘛,对吧?你所贪著的,佛全放下了,佛一点儿不感兴趣;你那么感兴趣,完全就是两类人,你怎么可能懂佛呢?

所以,你要想契入佛所入的这些境界,第一,你的心要无量大,抱着「终生学习」的态度,永远不要得少为足;第二,放下对于轮回内一切事物的贪著。一个是心无量大、爱智慧;再一个就是放下所有的贪著,这样才能够慢慢地通达佛所证悟的境界。

【若有净信坚固心,常得亲近善知识,一切诸佛与其力,此乃能入如来智。】

普贤菩萨说,有一些众生对于佛法有着清净的信心(就是不杂染的信心)。「净信」就是不杂染的信心,就是我信的时候不会怀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相信(很坚定),这种清净的信心坚固。你要经常地亲近善知识,你所选中的那个善知识肯定在某个方面是有擅长的,对吧?尤其是在修证佛法方面有擅长的,你经常地亲近他(她),你就会提高得很快。普贤菩萨说,如果你能够对于佛法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心,你又能够经常地亲近善知识,你就能够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你就能够慢慢地契入到佛的智慧中。

善知识有多么重要呢?在《华严经》的后面很多篇幅在讲。佛在其他经中也对阿难说过「善知识在一个人成就的道路上起着百分之百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善知识。怎么去判断呢?——按「六度」去判断。为什么按六度去判断?你不是想成佛吗?佛不是讲了无数次「六度圆满就成佛」吗?所以你判断这个善知识的水平,就是看「六度」。因为你是奔着成佛而去;不是奔着别的而去,不是只奔着这个善知识的长相、或者他(她)的财富、或者他(她)的名声……,不是只奔着这些,你奔着这些去,你那个目的就不纯了,你是想成佛还是做魔呀?如果想成佛,就按「六度」去考量,找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经常地亲近(就是说受他(她)思想的感染、听他(她)的教化)。但在这个过程中,未必这个善知识已经修成佛了,可能也在修行过程中,所以还是要「依法不依人」。经常也是学些佛的原典经文,如果能看懂的话,直接去读诵一些原经文,自己领悟一下,然后再跟善知识的这个讲解比对一下。任何的善知识都会变化的,变化——就可能有种种可能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退转,所以就算是亲近善知识,这一路也并不平静,我们知道的。再者说每个善知识的擅长不一样,有的可能全面一点、有的可能也有点偏科,但是你要学他(她)的擅长。可以同时向几个善知识学习,这个是没有问题;但基本上我们更建议的是像善财童子一样,你只要按照「六度」的标准,找到了一个善知识,就先向他(她)学,把他(她)的所有精华都学到手,直到他(她)这里没有新东西让你学了,你再换善知识,善财童子就是这样做的。如果你不是这样,你只是同时拜好几个师父,这个听听、那个听听,就容易乱。因为每个善知识站的角度不同,他(她)修行方法不一样,给你的指点也不一样,你就不知道该往东、还是往西、还是往南、还是往北,这就在浪费时间。

【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

普贤菩萨说,一会儿我给大家讲的这些法,有一些众生会非常喜欢听,听了之后会生起极大的欢欣和喜悦,哪些众生呢?离开了所有的谄媚虚诳之心的、清净的众生;他是特别爱乐真理的;是「依法不依人」的;他对善知识的崇拜,是完全冲着善知识的修行而不是其它的,这些心灵清净者,会非常喜欢听普贤菩萨的讲法。还有一些众生非常的慈悲,或者本身他的性格就很乐观、很积极向上,这些众生也会喜欢普贤菩萨的讲法,其实《华严经》整个的基调都是昂扬向上的。还有一些众生——「志欲广大深信人」,志向、理想非常广大,就想成佛,甚至想成为佛之王;志向、理想非常广大,又非常深刻地相信佛法,这批人听到普贤菩萨以下的讲法,也会非常非常的欢喜。

【安住普贤诸愿地,修行菩萨清净道,观察法界如虚空,此乃能知佛行处。】

那么,哪些人听普贤菩萨的讲法,能真的了知佛之境界呢?这就有一定的要求了,你要安住在普贤的诸愿之地。不管你修得怎么样,心量先上去,敢于发大愿,至少普贤的十大行愿,你得努力去做;而且要修行菩萨的清净道,你想能够了解佛的境界,最好你已经守好了菩萨戒了,不然还是挺困难的;「观察法界如虚空」,希望你的智慧能够让你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什么叫法界如虚空」。这个法界广大得像虚空一样,又空又不空,无所不包,无所不显现,但好像又一直没被任何「相」所惊动……希望这一切你能够了解,这样你才能够了知佛的境界。

【此诸菩萨获善利,见佛一切神通力,修余道者莫能知,普贤行人方得悟。】

普贤菩萨又讲,说此次来到华藏世界这个道场的这些菩萨们(这些嘉宾们),你们真的获得了极善的利益了,你们知道吗?你们在这里能够见到佛的一切神通力。你修其它的道,你就不能了解佛的一切神通力,但是释迦佛此时刚刚证道,他即将示现种种的神通力,你们来得太巧了。但是,要想完全见证佛的一切神通力,最好是修普贤行,也就是说你的禅定要努力地修。普贤可是定功第一的,他才能够见一见佛的神通力;你的定功差太多,你还是见不到,只能听听。

【众生广大无有边,如来一切皆护念,转正法轮靡不至,毗卢遮那境界力。】

普贤菩萨说,此时释迦佛证道了,我们可以叫他「毗卢遮那(光明遍照)佛」。在此时,毗卢遮那佛的境界中,祂可以转他的正法轮,讲最准确的大法了。而且,毗卢遮那佛因为护念一切众生的缘故,虽然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但是毗卢遮那佛护念着一切众生。祂会使他的正法传到到处去,让所有众生都听到。其实这是定境,定境瞬间就可以实现那种遍及、遍至(就是周遍地到达、立刻所有处都到达)。

我们讲过多次了,定境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意识(意念)的世界,不存在时间、空间的阻隔。

【一切刹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

因为普贤菩萨前面得到了毗卢遮那佛和十方一切诸佛的无量加持,所以他此时讲话非常的自信。他说:「一切刹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一切的世界土(一切的佛国)都入到我的身体当中了;一切世界的所有佛,现在都在我普贤的身体当中了;大家可以看一看我所有的毛孔,里面藏着无量世界、无量佛,所以大家也相信,我所展现的是真真正正的佛的境界。一切佛都我体内呢,我只要把他们展现出来,给大家看就可以了。

【普贤行愿无边际,我已修行得具足,普眼境界广大身,是佛所行应谛听。】

接下来讲「普贤行愿无边际,我已修行得具足,普眼境界广大身,是佛所行应谛听」,这一句也是非常自信,普贤菩萨也是如实地说;诸佛都在他的身体中加持他,普贤不可能打妄语(不可能吹牛)。他说,普贤的「行」和「愿」是无边际的,但我都已经修行圆满具足了——圆满了。「普眼境界广大身」,这指的是法身。「是佛所行」,佛就拥有着法身(时时刻刻)。这一切,我都要给大家讲了,请大家仔细地听吧!「普眼境界」就是普遍之眼、到处遍见、没有障碍;「广大之身」就是法身,到处遍在、无有遗漏。

今天的这节课,是普贤菩萨讲法之前的序言,也是宣言。其实比较铿锵有力、比较澎湃啊!为什么呢?因为以下要讲的内容都是非常究竟的哲学问题、科学问题,或者说天文学问题,牵扯到世界海的起源、形成……种种样貌,能够让大家大开眼界、打开心界,内容相当的重要!这些内容也奠定了所有佛法的「深度」,也昭示着佛法的「高度」。因为太重要了,所以普贤菩萨在正式讲之前,就强调了很多:说自己讲法的目的是什么,之后又讲说了一个偈颂。一方面赞美佛;也让大家注意——诸佛都在我体内了、我就要给大家展现了(就是让现场的这些嘉宾们都聚精会神地准备听)。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明天继续。谢谢大家,再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huayanjing.org/?id=28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

上节课我们讲到,大佛「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出现于世了,无量的众生都来参拜他、供养他。【时,彼如来为欲调伏诸众生故,于众会道场海中,说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罗,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随众生心悉令...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上)

【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遍照东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莲花藏狮子座上,他双脚(脚底)千辐轮的光明,已经遍照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6(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6(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菩萨问明品 第十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三卷,「菩萨问明品」第十。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的光明吸引来了十方世界的菩萨代表,也吸引来了很多的嘉宾菩萨。接下来就讲,菩萨代表与菩萨代表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高人与高人之间的对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此时,释迦牟尼佛身边的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说:「佛子,佛教...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五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五卷,「贤首品」第十二之二。【有胜三昧名安乐,能普救度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议,令其见者悉调伏。】贤首菩萨说:我们可以入...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