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001(第〇一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一

00:00

001

大家好!我们学院已经讲过了两遍《华严经》,这一次是第三遍讲。如果说第一次是学习、了解《华严经》,第二次是深入解析《华严经》,那么这第三次的讲解就是追踪《华严经》的来源,无论是略本、中本、还是全本,我们来追踪一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来源——毗卢遮那如来性海。

我们所用的经文依然是实叉难陀尊者所翻译的八十卷的《华严经》。大家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醍醐分院」公众号,查找公众号中的「已发布文稿目录」,在这里找到《华严经•法界实相》,按照第一期讲解的进度,我们每天所用的经文就是公众号里的原经文。如果说第一次的讲解、第二次的讲解有的师兄还没有时间去听,那么直接听这第三遍的讲解就可以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课,《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卷「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这里的部分内容是整部《华严经》的序曲,大幕拉开了,时间、地点、人物依次出场。

我们先看一下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形容法身的无有边际;「方」,是方括所有的意思(就是包纳一切);「广」,是广袤无垠,深广无边。具体是什么广袤无垠?什么深广无边?大家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了解了。

「佛」,是指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谁呢?大家都知道他是释迦佛成道的时候,法报化三身合一时候所证得的法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成为了毗卢遮那佛是释迦佛人生的巅峰。任何佛成为了法身佛都将是他的巅峰状态。任何佛成为法身佛,也与毗卢遮那佛无二无分别。可以讲毗卢遮那佛是所有佛的法身状态的一个代表。

「华严」,「华」代表华藏世界,什么是华藏世界呢?是法身毗卢遮那佛他所见的世界(什么心就见到什么境,我们是知道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他所见的世界是华藏世界)。那么有很多的法身大菩萨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也能窥见表面,但是尚不能究其义理。能见其形,还未成其体。如果说法身菩萨是离佛最近的,只差推开一扇门,但是这扇门推开之前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只有推开了门,从法身菩萨跃升为法身佛,才是真正质的转变,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在这之前,只能叫正觉,不能叫无上正等正觉。华藏世界无比庄严,「严」代表庄严,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就自带其庄严性,因为至高无上,无可匹敌,难以超越,所以自带庄严。我们想一想,任何领域到了巅峰状态,都会显得无比庄严,都是这样的。

「经」,是描述法身毗卢遮那佛极尽圆满状态的一部经,也是通向这种圆满正觉状态的路径。

我们用的这个版本一共八十卷,我们是从第一卷开始学习。「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每一卷里又分若干品,有的时候某些品比较长的,它会贯穿好几卷,「品」是对于经文的段落式的区分,一品一品其实就是一部分一部分。「世主」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的意思,娑婆世界的教主是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

什么是法身、报身、化身?我们有必要再强调一次,因为有一些师兄还是不太了解。法身是源头的至臻圆满的状态,这是我们的来源之处,也是我们的最终归向之处。应身、化身(或者叫应化身)是从源头分化出来的,来行使使命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继续修,再重新回归法身。回归法身的这个修的过程中叫报身,一旦成为法身这就叫圆满报身。

所以,如果说法身是整座山,那么他就包含山底、山腰和山峰。如果说法身是整座山的话,那么应化身是从山顶下来行使使命的,他不一定走到山的哪个位置去了(也有可能走到山底,然后重新攀登这座山,又不一定走到哪里)。那么报身就是从山底上到山顶的这个过程(从山底上到山顶的这个过程是报身),上到山顶那就是圆满报身,现在大家应该了解了。

接下来看一下正文,今天的内容并不复杂。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代表了一切的真相。

「如是我闻」,我们天天听经听的是什么?其实就是真如。「如」是我所听到的,听经你听的不是经文的字,也不仅仅是法义,你听的是真如、是真理、是到达真理的一些指引、一些呼唤。「如」是我们所听闻的,真如是我们所听闻的,我们所听闻的天天都是真如(不是别的),到最后你发现一切都是真如,没有什么不是真如。当然这是一种理解。「如是我闻」还可以理解成:我是这样听说的,我是这样见证的,这就是事实(实事求是),我就是这样亲自听佛讲的。正规来讲所有佛经的开头都有这四个字(如是我闻),这是佛陀在涅槃前,阿难尊者问佛:每部经的开头怎么写?佛说加上「如是我闻」——这是我亲自听佛讲的、我见证的、真实不虚的,不是别人翻录的、不是伪造的。当然有一些伪经也会加这四个字,来标榜自己是佛所讲的。但是你了解的多了,尤其你当成为法身菩萨或者成为法身佛,你自然能辨认哪些是真经、哪些是伪经。其实也没有绝对的真伪,在相上做一个区分而已。有人问:阿难尊者他当时能见到那么伟大的景象吗?经文中不是提到了很多阿罗汉见不到华严境界吗?很多菩萨甚至都见不到,只有法身菩萨才能见到那么圆满的华严境界,那么,阿难来个「如是我闻」,这准确吗?当然不准确!因为《华严经》其实是佛陀涅槃之后很多菩萨整理的,其实《华严经》并不是阿难整理的。

听到这里还有疑问的师兄先保留一下你的问题,有很多的问题在以后的课上你会慢慢地找到答案。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一时」就是佛住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摩竭提国的清净的正法修习道场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在经文中是代表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这里是一个简称。

讲《华严经》,这是佛陀的巅峰状态——刚成正觉没多久,有的说成正觉七天就讲了,有的说二十一天就讲了,反正是没多久就讲了。这是佛所讲的第一部经,直接描述了法身佛所见的一切殊妙之境界,整个的舞台是为了毗卢遮那佛而搭建起来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来了很多讲说者,但背后一直观看这一切的,其实是毗卢遮那佛。这就好像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大臣们这个讲讲,那个讲讲,皇帝就在这儿听,然后频繁地点头、微笑,就是这样子。

这个「场」其实还是毗卢遮那佛的场。

「阿兰若法菩提场」,「菩提」经常翻译成「觉悟的智慧」,其实包含很多的含义,不太好翻。它是很殊胜的一个词汇,因为我们都知道,佛陀当年是在菩提树下成就了无上正觉的。你仔细品「菩提」两个字,可能胜过你把这两个字翻译成任何的白话中文含义。

接下来,讲的是释迦佛刚成正觉的时候周围的环境。我们知道,我们自身就是「正报」,周围的环境(包括我们的服饰、穿着),这些都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的自身变了,周围一切都变了。所以当正报(就是我们自身福报具足的时候),这个依报简直展现得就像佛国一样。

释迦佛当时只是在古印度摩揭提国一个清净的修行道场而已,但是因为他的成正觉,在法身菩萨们看来,这环境变得已经是殊妙无比了。

当然,这一切,肉眼凡胎的凡夫或者法身菩萨以下的菩萨,可能见的并不准确,甚至了无所见。你的觉知器没有改变,那么你所觉知到的景象也不大可能有改变。我们经常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打比方,你有一个五倍的放大镜,你只能见到五倍放大镜见到的那个样貌,这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你要是换成了十倍的放大镜、五十倍的放大镜,你见的就不一样;你要是换成了五千倍的电子显微镜,你见的更不一样;也无所谓对错。觉知器变了,所见景象必然变化。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

描述释迦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那一时刻,这周围的环境:「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

佛神力的缘故,使得这个道场一切庄严就在这里影现出来了。

为什么说是影现呢?其实一切相(不管是多么美妙的相)都是如梦、如影、如水中月、如空中花的;说它有,也有;真实吗?并不真实,其实都是幻相,一切相(只要是相)其实都会有生灭、都会有变化。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踈,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

华严的文字非常的华美,所以自古就有「富贵的华严」之说。《华严经》的能量非常的强,这部经一直就被推举为「经中之王」,「王中之王」。

【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宝中又能化菩萨,摩尼宝明明是无情众生,无情众生里还能化现有情众生。其实有情、无情都是你心分别,本质无二,无有分别。靠着如来的威神力加持,菩提树明明是植物,还能够发出美妙的音声讲法,没有尽极。植物也能讲法。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

如来所处的宫殿楼阁,这是释迦佛所处的宫殿楼阁,(也是法身毗卢遮那所处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我们谈释迦牟尼佛的话,是侧重于他的「应化身」的层面,谈毗卢遮那的话,是侧重于他的「法身境界」。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大家要了解。「种种的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

【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

无边的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如来成道了,无边的菩萨都来了)。「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任何的这些景象都能够映射其他景象,非常的晶莹剔透。

【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其师子座高广妙好,摩尼为台,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色杂华而作璎珞。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其师子座高广妙好」,这狮子座讲的是释迦佛(也就是毗卢遮那佛)他所处的狮子座,高广妙好,「摩尼为台,莲花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色杂华做的璎珞。堂榭、楼阁、阶砌、户牖,所有物像备体庄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出种种宝珠之王,一切菩萨发髻中的妙宝也都放着光明来澈着。又靠着诸佛威神力的加持,演说着如来的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此处,充满了光,充满了种种色,充满了种种妙音,充满了种种神力,充满了种种菩萨……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毗卢遮那),他处在宝座上,于一切法成就了最圆满的正觉,最圆满、无漏、无缺的正等正觉。他的智慧普入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时间的分隔,到处遍在。他的智慧到处遍在,就是真无漏,真无缺。释迦佛的法身毗卢遮那充满一切世间,到处遍在,他的声音普遍地随顺着十方国土,到处遍在。可以说他的身、他的智慧、他的光、他的音到处遍在,一切都是他,他就是一切……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于诸国土平等随入。】

就好像虚空完全地含着众多的相(众多的色相),又对所有的境界没有分别一样;他的法身就是这样的。像虚空到处遍在,含摄一切,又无有任何的执取分别。像虚空普遍一切,在任何国土,平等到到处处完全普入。

【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奕,如日轮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而恒示生诸佛国土。】

此时释迦佛(毗卢遮那法身)他恒坐在这里,又遍坐在一切道场中,因为他到处遍在,他虽然在摩羯提国这里,也可以说在一切处。他在所有的菩萨中「威光赫奕」——像大太阳照明着整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他所行的众多的福德大海都已清净了,他能够示现生出无量的诸佛国土。

在这一刻可以说,伸伸胳膊抬抬手,任何一个小的动作飞出去全是光,一道道光变出无数的佛和无数的佛国,一切都好像是毗卢遮那佛创造的,一切都是他创造的……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演一切法如布大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他演说一切法,像布设大云彩一样。在每一根毛的毛端那么微细的地方,都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没有任何障碍(这里形容「至小无内」),可以分别显现无量的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身遍十方而无来往,智入诸相,了法空寂。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释迦佛法身(毗卢遮那)周遍十方又无所谓来往。

为什么说无所谓来往?来往就是来去的意思,为什么无所谓来往(来去)呢?因为到处都是,也无所谓来这儿去那儿了,到处都是他。你如果哪里都在,你还用离开这里去那里,离开那里来这里么?不用了,因为你本到处遍在。

这个时候,他的智慧深入到所有诸相中,他以空寂的法身,真正了知了法的空寂。你没有证得真正的法身空寂,其实你不太了解什么叫空寂,真正的空寂是不空也不寂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所有神通变化,在释迦佛法身(毗卢遮那)的大光明中都能够让你看见;当你成为法身佛的话,你就具备了三世诸佛的所有神通变化(其他佛所拥有的一切你都拥有,不然你就不是法身了)。法身就是「一切」的意思。同时一切佛国土的不可思议劫的所有庄严妙好你都能显现;否则你就不是法身了。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

这个时候释迦佛成就了最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有无量的菩萨们赶来了。「十佛世界微尘数」,一个佛世界我们就知道非常大,十个佛世界都打碎成微尘,那得是多少数量?数也数不清。有这么多(无量)的菩萨摩诃萨——「菩萨」是自觉觉他、觉悟有情众生的意思;那么「菩萨摩诃萨」是菩萨和大菩萨,「摩诃」是大的意思——他们都来了(大大小小的菩萨都来了)。

作为上首的,这里提了一些名字:「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等等……(这些菩萨的名字非常好听,能量很强)。

《华严经》的开篇,经文也不长,大家可以多诵读几遍,能量是极强极强的。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这些菩萨作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无量)的菩萨赶来了(来庆贺一个佛的诞生)。

【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

这些来的菩萨,跟释迦佛(毗卢遮那)往昔共同积集过善根,一起修过菩萨行的(都是老同学、发小,都是这样的关系)。

【皆从如来善根海生,诸波罗蜜悉已圆满;】

这些菩萨们都从如来的「善根海」所生,他们的种种波罗蜜都已圆满了,这说明他们也快成佛了(因为六度圆满就会成佛,他们六度都圆满了,说明很快成佛了)。

【慧眼明彻,等观三世;于诸三昧,具足清净;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知众生根,如应化伏;入法界藏,智无差别;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他们「慧眼明彻,等观三世;于诸三昧,具足清净;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知众生根,如应化伏;入法界藏,智无差别;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这都是即将成佛的「候补佛」。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践如来普光明地,入于无量三昧海门;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

这些菩萨们他们「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善于了知一切佛的「平等法」,已经到达了如来的「普光明地」,「入于无量三昧海门」,定功都很厉害。这些菩萨们在一切处都可以示现自己的身形,他们可以随顺众生,同事摄,行种种世间法,行种种方便。

【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这些菩萨们「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诸佛所在国土,皆随愿往;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

他们可以入到一切如来的功德大海中,就是说他们行着如来所行,所以才能入到如来的功德大海。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修六度、十波罗蜜种种……一切诸佛所在的地方,他们都随愿而往,就是神足通,想去哪儿去哪儿,无有障碍。他们已经供养了一切诸佛,用了无量际劫的时间,欢喜没有厌倦(喜欢供养佛,没有厌倦,非常爱佛)。

【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一切佛证得菩提觉悟的地方,这些菩萨们都会经常在其中去亲近不舍。

其实这些菩萨很多都是古佛再来,也将是未来佛,只是此时在释迦佛证得法身毗卢遮那的时候,他们来庆贺了。

「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

我们在讲第二遍华严的时候,提到过:普贤菩萨的法身状态,这是一个层级、一个台阶、一种境界,是我们所有将要成佛的菩萨们的必经阶段。普贤愿海,它是以普贤菩萨为代表的一重境界。所以呢,成佛必经这里。普贤的十大愿我们也讲过多次了,有的师兄都能背下来了。

这所有菩萨平常也都是按照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去做的,他们也帮助一切众生证得智慧,深得圆满具足,这些菩萨们就成就了这样的无量功德。

来的都是贵客!这些贵客从哪里来呀?从无量的方向而来。数量有多少呢?有十佛世界打碎成微尘一样,数也数不清(那么多)。

这节课就先到这里,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一个开场,非常热闹的、非常庄重的、非常华丽的开场。这个开场就奠定了整部《华严经》的基调。我们一直讲《华严经》是所有佛弟子(尤其是菩萨)的必修课,你修行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学习、了解《华严经》,真的就白活了。所以我们讲《华严经》是唯一一部我们要修一辈子、学一辈子、证一辈子的经。当你证圆满了,你就成了法身(毗卢遮那),那就真的没白学佛了。

华严经 海报001.jpg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huayanjing.org/?id=3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

上节课我们讲到,大佛「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出现于世了,无量的众生都来参拜他、供养他。【时,彼如来为欲调伏诸众生故,于众会道场海中,说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罗,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随众生心悉令...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上)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上)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上)...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下)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下)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下)...

华严经 044(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华严经 044(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华严经 044(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华严经 049(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

华严经 049(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

华严经 049(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

评论列表

妙法
妙法
3个月前 (03-07)

南无极乐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