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031(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

00:00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

上节课,文殊菩萨讲解了在「离垢」世界这里,「苦、集、灭」这三种圣谛的内涵。接下来,看一下「道圣谛」——「解脱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离垢世界中,或名坚固物,】

文殊菩萨说:在离垢世界这里,我们说「坚固物」也意味着解脱道。「坚固物」,世界上最坚固的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只要是「有形有相」的,就都有生灭,都不坚固。只有那「无形无相」的最坚固,只有那「空」一般的我们自性的「本体」最坚固,融于它,这就是解脱道。

【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脱本,或名本性实,或名不可毁訾,】

文殊菩萨说:「方便分」,也意味着解脱道,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这是智慧成熟、智慧圆满的表现。

「解脱本」,也意味着解脱道。解脱的根本是什么呢?觉悟。觉悟就是解脱道。

「本性实」,就是你依于真理、真相,找到内在规律,抓住本质,这个就是解脱道。

还有「不可毁訾」,也是解脱道。如果我们身、口、意没有过失、没有缺漏,你让哪个护法神来检查,让哪个佛菩萨来检查,一点疏漏没有,都给你竖大拇指,这肯定是解脱道。

在经文中曾经讲过,魔王波旬在释迦佛身边呆了六年,想要仔细地抠一点儿释迦佛的过失,结果没找到。

「不可毁訾」,就是解脱道。

依着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了解,释迦佛是一个非常极致地追求完美的人。追求完美到极致了,也做到完美了,就成佛了。

都已经成佛了,释迦佛还每半个月复习一次《菩萨戒》,诵习《梵网经菩萨戒本》,你就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始终都没有松懈。

其实成佛就不退转了,你可以有很多的方便自由的行事,你已经觉悟了,怎么做都对(按理说是这样子的)。但是释迦佛他没有放任自己,没有放纵自己,依然是一如既往的那么严谨。

我们要仔细品……这个地方,要仔细地品……

【或名最清净,或名诸有边,或名受寄全,】

文殊菩萨说:「最清净」也是解脱道。如果身、口、意一点儿过失都没有,那肯定是最清净。

还有「诸有边」(「三界」诸有的边际),跳出三界,那肯定是解脱道了。

或者「受寄全」,众生把他的信任交给你,跟着你来修学,你完完全全地担得起这个信任,不让众生感觉被欺骗了、被伤害了,那你就可以说,已经证得了解脱道,众生在你这里有安全感。

【或名作究竟,】

「作究竟」,我们的所行所作,都围绕着佛的准则来做(佛怎么做,我们怎么做),那肯定就能成佛。

在利益众生、想要帮助众生获得究竟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众生的很多问题不是他笨,而是他懒!懒是最大的问题。百分之八九十的佛弟子都盼着天上掉馅饼——赶紧来个佛菩萨给我加持一下,立地成佛,不喜欢辛苦地去修行,这是最大的问题。所有这些懒惰者,都是佛法中的骗子——你在骗自己,也在骗诸佛,你并不是真的想要成佛。如果你是真的想,像爱你的生命一样地渴望,那你不会那么懒散、不会那么懈怠、不会天天抱怨,总是说这里出问题了、那里出问题了……总是强调这个路有多苦、这件事儿有多难……这样的众生都是假的想要成佛,都是装装样子,都是很虚荣地在学佛。

释迦佛过去是怎么做的?在无数的经文中,在很多的佛教故事中,你仔细地品一品:释迦佛以前是怎么做的?你又是怎么做的?

【或名净分别。】

文殊菩萨说:「净分别」也是一种解脱道。成佛了还分别吗?「分别」还有,但是烦恼没有、愚痴没有,全是智慧。佛要是不分别,怎么给你讲法呢?也要分别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爱乐欲求、不同的理解能力,然后再因材施教,这是一种「清净的分别」。众生的分别有的时候带来烦恼,带来很多的贪、嗔、痴、慢、疑、嫉妒等等,但是佛的分别只是用来利益众生。

【诸佛子,离垢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离垢世界」这里,我们讲说「四圣谛」,就有类似以上的四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依着众生的心去调伏众生。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或名爱染处,或名险害根,】

然后,再换一个世界讲。

在「丰溢」世界这里,「苦、集、灭、道」「四圣谛」讲法又不一样了(也是依着当地的情况来讲)。

在这个丰溢世界讲「苦圣谛」的内涵(苦的表现),说你有「爱染处」,在某一个地方,你投入了太多太多的情感、投入了太多太多的执著,这个「爱染之处」会形成你的苦。

还有「险害根」,就是只要你依着「六根」去看外面的「六尘」,这个「六根」可以说就是危险的地方。我只要睁开眼睛看,就可能看到好看的,让我起贪著;看到不好看的,让我起嗔心。

【或名有海分,或名积集成,或名差别根,】

或名「有海分」,如果说欲望很强烈,但是只得到了一点点,众生也觉得苦。

比如说非常饥饿,想要吃东西,按理说应该吃五碗饭,结果你只给他了几口,他就觉得苦。

还有「积集成」,有积集就有散坏,这也是一种苦。

还有「差别根」,众生因为过去世造作的业不同,所以感的果报不一样。每一个众生,他(她)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能力跟另一个众生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有的时候也造成一些苦出来。

比如说,有的人说我眼睛不好,看不清东西,甚至有的直接就是失明,有的是耳聋,这样的情况就会使众生感觉苦。所以有的时候某些佛发愿说:希望众生诸根无缺(诸根健全),成为健康人。

【或名增长,】

文殊菩萨说:盲目地「增长」,也会让人感觉不安,感觉苦。

【或名生灭,】

或者「生灭」,有生就有灭,这种无常变化,也会让人感觉苦。

【或名障碍,】

或者遇到「障碍」了,众生也会感觉苦。

【或名刀剑本,】

刀和剑,最初是用来防御的,但是在防御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也会造成杀害。

原始人也常常用刀、剑去狩猎(捕杀猎物),所以看到刀、剑让人感觉很危险,这种危险也是一种苦。

【或名数所成。】

还有「数所成」也是一种苦,就好像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我不能左右它,那种宿命论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很脆弱无力、很被动,这种感觉也是苦。

其实人,他喜欢自己掌握着主控权,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被动地当傀儡,被奴役。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或名可恶,】

文殊菩萨说:在丰溢世界这里,我们讲苦的积集(苦的原因),其实「可恶」(可厌恶的这一切),让我们感觉是苦的原因。

【或名名字,】

还有「名字」,名字为什么也成了苦的原因?

因为只要有「名字」存在,就意味着有分别;有了分别,可能就会产生不平等,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无尽,】

文殊菩萨说:「无尽」,如果欲望无止尽,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分数,】

就是事物本来是完整的,结果散坏成多份了。

比如说非常漂亮的一个古董花瓶被打碎了,可能珍爱这个花瓶的主人也会感觉苦,甚至愤怒。

【或名不可爱,】

「不可爱」,也是苦的原因。如果这个事物让我们自己觉得很讨厌,不舒服,我们不喜欢它,但是它又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感觉很糟糕,是苦的。

【或名能攫噬,】

还有「能攫噬」也是苦的原因。就是某些事物过于吸引我们,我们简直难以对抗这种吸引力,那种被挟裹一般的感觉,不能自主的感觉,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粗鄙物,】

文殊菩萨说:其实一些粗劣卑鄙之物,也让我们感觉苦。

【或名爱著,或名器,或名动。】

那么「爱著」,其实也是让我们感觉苦。如果讨厌一个事物,我们会感觉不舒服,但是过于爱一个事物,有的时候爱到疼痛,爱到不能自拔,这也是一种苦的原因。

「或名器」,就是说依然是像傀儡一般,没有什么主控性,这是苦的原因。

或者「动」,一些妄动(虚妄的动作,没有意义的动作),或者说一些过度的动作带来伤害,这也是苦的原因。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或名相续断,】

文殊菩萨说:怎么样让苦消灭呢?(开药方了),在丰溢世界这里,「灭圣谛」,它的内涵也很多。

文殊菩萨说:比如说,你斩断了事物的相续,该断的就断掉,斩断了这种相续,就能够让苦消灭。

【或名开显,或名无文字,】

众生有一些苦是因为未知、恐惧、害怕,但是你让这个事物,原原本本地显示出它的真面目来的时候,众生的心踏实了,就不觉得苦了,所以说「开显」真实面貌,有的时候也可以让苦消灭。

或者「无文字」,如果说文字相带来很多的分别,我们契入到一切文字相的背后——那个法义、那个境界当中,在那个境界中又上升得越来越高,也能够让苦消灭。

【或名无所修,】

还有修到最后「无所修」(无所证)的状态,也是意味着苦的消灭。你不用再刻意地修了,已经圆满了。月亮你已经画到了最圆的程度了,不要再画蛇添足了,就这样就可以了,这样苦也就感觉不到了。

【或名无所见,】

有的时候,你要是盯着这个相去看,就是无穷尽的是非在里面,你要不看,就什么都没有。所以说,心里要是没有是非,眼睛也不去关注是非,一切无所见,就不苦。

【或名无所作,或名寂灭,】

文殊菩萨说:「无所作」有的时候也不苦,无作、无为,也不苦。

或者「寂灭」,直接契入到涅槃寂静,这也不苦。

【或名已烧尽,】

文殊菩萨说:「已烧尽」,也感觉不苦,就是这个事情它已经发生了,它正在发展,你就看着它发展好了,总有一天它会来到一个尽头,来到这个尽头的时候,你就觉得你的担心、忧虑都消失了。因为这个明确的结果呈现在这里了,这个时候感觉不到苦。

【或名舍重担,或名已除坏。】

那么舍离了身上的重担,或者舍掉了心灵的重担,众生的苦也就消失了;还有该除坏的一切除坏掉。比如说众生身上有一些肿块、痈疮被除掉了,那么苦就消灭了。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或名寂灭行,】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这个「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圣谛(解脱道),在丰溢世界这里,我们说寂灭之行(诸佛如来的寂灭之行),没有多余的欲求,甚至连杂念都没有,这意味着解脱道。

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起心动念它就是一种「欲」。如果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回归那个寂灭,也真是解脱道的一种。

【或名出离行,或名勤修证,或名安隐去,】

出离之行,当然也意味着解脱道;或者精勤地修正,这本身就通往解脱道;或者获得了安隐、舒适而去,像诸佛(如来)也叫「善逝」,这也是意味着解脱道。

【或名无量寿,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

或者「无量寿」,真正无量寿的是法身不生不灭,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还有善于了知一切,没有困惑,没有疑问,这种感觉也是解脱自在的;还有「究竟道」,就是了知了究竟真理。

【或名难修习,或名至彼岸,】

还有「难修习」,修习一切难行之行,把我们带向解脱道。

然后,到了这种般若的彼岸了,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或名无能胜。】

文殊菩萨说:当你成为至高的,没有谁能超过你,你成为「无能胜」的那种感觉也挺好,也意味着解脱道。

你的高度已经高到巅峰的时候,你的境界高到极致的时候,一切的苦都不存在。

【诸佛子,丰溢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文殊菩萨说:在丰溢世界这里,我们讲说四圣谛,就有类似的四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依着众生的心去调伏他们。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夺,】

接下来,文殊菩萨又讲在「摄取」世界这里,「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内涵。首先讲苦圣谛(病的表现)。

「能劫夺」,你拥有了一些财物被人抢走了,你肯定是感觉苦,是吧?

【或名非善友,】

或者遇到了一些不善的朋友。这不善的朋友有两种:有的是爱占你便宜的,就好像来讨债一样,你总感觉你欠他((她)的,这种朋友让你感觉苦;还有的就是恶友,他(她)可能表面上不占你便宜,但是把你带向了恶的方向,这也很恐怖的。

【或名多恐怖,或名种种戏论,】

接着又讲,「多恐怖」就是一种苦,你总是感觉害怕、紧张、不得安宁,这就是一种苦;种种的戏论,那些没有意义的戏论,其实也是苦。

我们在《阿含经》中了解到,释迦佛如果不讲法,他就常常在打坐,他很少讲那些没用的废话。

【或名地狱性,】

文殊菩萨说:地狱之性当然也是一种苦,这个都不用解释了。

【或名非实义,或名贪欲担,】

「非实义」,讲说的这一切不是真实义,都是假的,那就更没有必要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也是苦的;或者贪欲的重担,这也是苦的。

【或名深重根,或名随心转,或名根本空。】

还有埋没于身中的「六根」,就是无法脱离六根,这也是苦的。

很多众生他(她)为什么陷得那么深?是因为他(她)不打坐,他(她)总是在低维度徘徊,饱受折磨,他(她)又不知道去高维度看看,这是苦的原因,这是一种苦。

还有「随心转」,就是一切跟着感觉走,随着业力走,这也是苦;

「根本空」(一场空),说到底人生就像一场梦,给人感觉也挺苦。

有的人就在质疑,说:活着真的有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不管活多少寿命,终归还是要走,那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从生到死有多远?这一切值得吗?

想不明白的众生,他(她)就感觉很苦,甚至着急做个了断,说这无意义的人生,过也没什么意思了,走吧……有的众生就是这样子,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非常的消极、非常的悲观,甚至完全地弃舍生命。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贪著,或名恶成办,】

文殊菩萨说:在摄取世界这里,我们讲「集圣谛」(苦的原因),说「贪著」是一种苦;以恶心去办什么事情,这是一种苦。

【或名过恶,或名速疾,】

或者过度的恶,那肯定也是苦;或者「速疾」,过于着急的心态,也让你感觉焦躁和苦。

【或名能执取,或名想,或名有果,】

「能执取」,就是自认为这个事情值得,而实际上你执取的依然是虚妄的相,这也是苦的原因;还有「妄想」,也是苦的原因。你只要造作就有果报,那么众生因为他(她)在造作之前,他(她)不思维,很多时候很感性(不够理性),造作了之后果报来临的时候,众生就感觉苦。

【或名无可说,或名无可取,或名流转。】

还有「无可说」,有一些众生想要阐明生命的意义,但是又讲不清楚,因为他(她)没有觉悟,所以也感觉很匮乏力量,这是苦的。

「无可取」,感觉这个虚妄的世间,抓什么都是一场空,所以这也是苦的原因。

那么一直在生死中流转(出不去),这当然也是苦的原因。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转,】

文殊菩萨说:在摄取世界这个地方,讲「灭圣谛」(开药方怎么样医治苦之病),说「不退转」是一种药方。

在精进的过程中,你精进习惯了,尤其是真正发心、发大愿想成佛的这批菩萨们,退转对他们来讲很苦的;不退转,他们是很幸福的,哪怕是很辛苦,但他们很快乐,他们怕的是自己的退转,怕的不是苦。

【或名离言说,或名无相状,或名可欣乐,】

还有「离言说」,就是适当不要讲那些没有意义的话,就在安静和沉默中「与道合一」,这种感觉就可以让苦消灭。

有的时候,我们诵经诵到极处,师兄们就说:我飘起来了、飞起来了、入三昧了……那种感觉,入到「空、无相、无愿」了,感觉苦也是消失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所以「可欣乐」,让我们感觉欣喜、快乐的,这种感受来临的时候,苦的感受就消失了。

【或名坚固,或名上妙,】

还有「坚固」,你要是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发下了誓愿,一直勇猛地去修行,这个时候你也感觉不到苦;还有最殊上的微妙的境界,也能把我们带离苦。

我们《华严经》前面有一节课,讲「华藏世界海」有多美的那节课,听完之后,就有网友发消息过来,说:华藏世界海太美了!听课听得我忘记身边的所有的烦恼。就是这种上妙的境界,也能够带众生离苦,至少是一段时间内忘记苦。

【或名离痴,或名灭尽,】

还有离开了所有的愚痴,当你有智慧的时候,苦就消失了。智慧越多,苦越少。所以如果你感觉你很苦,说明你的智慧太少,要多听经闻法、多打坐,让该「灭尽」的那些妄想,赶紧灭尽吧!你也就不苦了。有的时候,在妄想中纠结的时候,什么也不管了,到了念佛时间了,直接拿起佛珠去念佛,这1080遍下来,什么纠结、痛苦都没有了。

【或名远恶,】

文殊菩萨说:远离恶行(远离一切恶),也能够让苦消灭。我们不造恶行,就没有恶报,肯定就没有苦。虽然过去世可能造过一些恶行,但是如果今生造很多很多的善行,感得这个善的果报先现前,恶的果报没有因缘,它不现前,好像也远离了一样(远离了恶,远离了罪)。

【或名出离。】

文殊菩萨说:「出离」,保持一颗出离心,这个也很重要。

真正的菩萨,一方面很投入地度众生、利益众生;另一方面也知道这一切都是梦,都是空花水月。永远记得那个「空性」的本体,记得「空性」,就能「出离」,就不会苦。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离言,】

文殊菩萨说:在摄取世界,我们讲解脱道——「道圣谛」,它属于具体的医疗过程,也是苦完全灭尽之后,病痊愈之后的表现。

「离言」,离开所有的言说,有的时候沉默,本身就是解脱道的表现。

真正的得道高人,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喧闹,他很安静。

【或名无诤,或名教导,或名善回向,】

还有「无诤」,也意味着解脱道,就是没有那种争论、争辩的心;还有「教导」,属于法布施了,把自己感受到的这种安宁传导出去,把自己的智慧播撒出去,这也是解脱道;或者「善回向」,把自己拥有的这些功德,或者把自己拥有的美好的一切,都回向出去,传播出去,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别方便,或名如虚空,或名寂静行,】

文殊菩萨说:拥有大的善巧,有很多很多的善巧方便,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修行的层次越高,他的智慧越广远,深不可测,他的方便善巧也越多,这是成正比的。因着众生的种种差别,才产生了这些善巧方便。

真正的得道者,他的身心都像虚空一样,他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寂静当中……

「释迦牟尼佛」,他的名字就是「能仁寂默」。

【或名胜智,或名能了义。】

文殊菩萨说:最殊胜的智慧,到达「三界」最高处的、到达一真法界的,这种智慧也意味着解脱道。

还有能究竟地明了一切的诸法实相,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诸佛子,摄取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摄取世界这里,我们讲说「四圣谛」,就有类似的四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依着众生心的不同去调伏他们。

其实,我们仔细地想一想,这个(苦、集、灭、道)「四圣谛」,又有点像我们从凡夫慢慢地证得佛果的四个阶段和过程。

这个「苦」呢,就意味着一开始不修行,完全地陷在轮回里,把这个「假相」当「真相」,这就是苦,这是不修行的时候。

然后开始学了一点佛理了,明白了「苦」的原因了,甚至也听说了「十二因缘」,了解了「轮回」是苦,也了解了「执著」是苦的根源,就开始修行了。到了「灭」(灭圣谛),这就是开药方了。有了药方了,开始服药了,服药治疗,慢慢地身体痊愈了,这不就是「道圣谛」嘛!所以(苦、集、灭、道)「四圣谛」,竟然讲的是从凡夫到佛的过程——四个阶段)。

我们仔细体悟:从完全的「苦」——盲冥没有智慧,被动地被「苦」折磨,到了解「苦」的原因,到开了药方服药治疗,到最后痊愈,这不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这不就是从凡夫到佛吗?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huayanjing.org/?id=49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如来现相品 第二(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4(第〇六卷)如来现相品 第二(上)

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牙齿间放射的无量光明,把上、下、四维十方世界的无量无数的菩萨摩诃萨,都招引过来了。【如是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海中,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一各有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前后...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中)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中)

【菩萨住在三昧中,种种自在摄众生,悉以所行功德法,无量方便而开诱。】贤首菩萨说:安住在三昧(禅定)当中,我们就有了种种的自在,摄受众生就比较容易了。我们可以靠着所行的功德之法,用无量种方便,去开导和教...

华严经 043(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华严经 043(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以灯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贤首菩萨说:在「安乐三昧」中,我们还能够放射一种「眼清净光明」。这种光明一照,能够让盲人都恢复视力,见到种种的「色相」。那怎么修得这...

华严经 044(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4(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我们继续来看贤首菩萨的偈颂:【他化自在六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以业惑苦为罥网,系缚一切诸凡夫。】我们知道,欲界六重天当中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这些天众们可以不需要自己化现(不需要自己做努...

华严经 045(第一六卷)升须弥山顶品 第十三(上)

华严经 045(第一六卷)升须弥山顶品 第十三(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 第十三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六卷,「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

华严经 047(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

华严经 047(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

十住品 第十五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六卷的「十住品」。在《华严经》前面讲了「信」的重要性,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对于「佛法僧」有了相信的「信」,就好像跨入了一扇大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