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004(第〇二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二

00: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二

今天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二卷,依然是「世主妙严品」的内容: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

讲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证得最圆满正觉的时候,他所在的道场来了这么多、这么多的圣众,各种品类(我们前面几节课已经提到了),「形色部从各各差别」,从形象上看、从色相上看、从自己所带的队伍上看,这些贵宾各有各的差别,但是他们随着自己所来的方向,就这样而来,来亲近已经成就的释迦牟尼佛,来一心地瞻仰他。

可能怀着好奇心、也可能想要求加持、也可能是本能推就他而来,总之,这么多贵宾都来了。

【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

来的这所有贵宾们,都已经离开了一切的烦恼心垢,来的这些贵宾心里都已经不再有什么烦恼了,而且其它的那些习气也都断得差不多了,他们已经摧除了沉重的业障大山,他们真的能够亲眼见到真佛了。

可以说,业障重的话,就别说见佛了,听说佛的名号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贵宾却能够从很远的地方,从各个方向过来,亲自瞻仰伟大的释迦牟尼佛。

每一次提到「释迦牟尼佛」,我们就是在强调他「应化身」的这个层面;在提到「毗卢遮那」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释迦佛的「法身」状态。大家注意,其实是一,不是二,就是侧重点不同。举一个例子,就是说有一个张教授,开了一家公司,他在公司里别人叫他张总,但他回到学校里人家叫他教授,就这样,其实还是同一个人,侧重点不同。可能不是很准确,就是举这么一个例子,因为也有很多师兄是第一次听华严,前两次的讲解没赶上,没赶上的,我们说那就不听了,来不及,那你就直接听第三次的讲解,所以很多师兄是第一次听,我们举的有一些例子可能是针对初学者的,大家要理解。

【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

下面讲说:来的这些贵宾与释迦佛(也就是毗卢遮那佛)也都关系非常密切,怎么个密切法呢?可能是被释迦佛救过的(救度过的)众生。

因为释迦佛证道,不是说就修了这几十年就证道了,其实一世一世又一世,可以说修了无量劫。据说佛三千年成就一个,说优昙波罗花三千年一开,然后就有一个佛就成就了,其实这样讲不是很准确。应该说可能三千年左右(两、三千年)出现一个佛,但不是说仅仅用了三千年就造出来一个佛,在成佛之前,他可能修了无量劫。

所以这里讲,说毗卢遮那佛(释迦佛)用「劫海」去修菩萨行(什么叫劫海?劫的海洋,一个大劫少说也是十三亿年,劫的海洋就是无量劫的意思),他用无量劫修菩萨行。修菩萨行的过程中,不得自觉觉他、利益众生嘛,那么菩萨在度众生的过程中有「四摄法」(也叫方便法),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同事摄」「利行摄」,你要先得了众生心,你才好教化他、影响他。释迦佛在无量劫修菩萨行的时候,可能有的时候行布施;有的时候说爱语;有的时候广泛地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有的时候「同事摄」,同其事业,众生干哪一行,我也干哪一行;众生在哪一道,我也去哪一道;众生怎么受生,我也怎么受生;甚至说众生示现生什么病,我也示现生类似的病,就是为了接近他。

在这无量劫中,你说得认识多少众生,跟多少众生结了善缘?那释迦佛证道的时候,这些他曾经救度过的、帮助过的、摄受过的众生就都来了。在他成就的时候,过去他用「四摄法」摄受过的众生,也都有了不同的成就了(前面提到了,说来的这些贵宾都挺厉害的,都简单介绍了)。因为释迦佛成长的时候,他周围的这些众生也成长,也许还未成佛,但是有的也差一点点了,也很快了,都在成长。

【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在无量的劫海中,释迦佛在每一个佛所在的地方种善根的时候,这来的这些贵宾过去世可能跟他都有各种各样的善的关系,比如说释迦佛有一世,在燃灯佛那儿修学的时候,他周围很多同修、同学,关系不错的,或者他帮过的,或者也有很多信众释迦佛帮过的,到未来这些人际关系(人脉)都不可小视。释迦佛曾经帮助很多的众生「安立一切智之道」,就是我觉得这条道路是最好的,我推荐给你,你感不感兴趣?周围的人(很多人)感觉是不错,我也感兴趣,就一起修,这都是无量世的善缘。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于方便愿海;】

来的这些贵宾都种了无量的善,获得了众多的福德,都已经入于方便愿海,可能很多都发了大愿了,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就说来的这些其实都是菩萨。

【所行之行,具足清净;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这些贵宾都已经出离了所有烦恼的垢染了,习气几乎都看不见了,所以说他们都出离轮回了。他们也能够经常地见到佛,分明照了一切。他们能够以殊胜的理解力入到如来的功德大海,基本上快跟如来平起平坐了。诸佛的很多解脱门,他们有的证得了,而且神通也是比较自在(用游戏这个词,就体现了这种自在)。

【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不动光自在天王,得与众生无边安乐大方便定解脱门;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无边境界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可爱乐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普现光明解脱门;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接下来详讲,就说来的这些贵宾中,某位某位天王证得了什么什么解脱门,某位某位天王证得了什么什么解脱门……开始详讲。

【尔时,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然后呢,讲一段儿之后,就先举个例子:就说某个天王承佛威力的加持,讲了一个偈颂来赞美佛。

其实通过一个人说的话也能够判断出他的水平,所以看这些偈颂的时候就感慨说,这些天王境界都不得了。你没那个境界,你很难说出那个境界的话。可能你能够记住别人讲过的一些话,但你不可能一直讲下去对吧?还是要有自己的东西。

【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寂灭无性不可取,为救世间而出现。】

我们看一下这些偈颂当中的要点:讲「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讲这里那肯定就是指的释迦佛的法身毗卢遮那的状态,说这个法身到处遍在(哪里都在),哪个地方开法会都在、法身充满法界没有穷尽,法界有多大,法身就有多大。「寂灭无性不可取,为救世间而出现」,法身到底长什么样子呢?祂是寂灭的、祂是无性的、祂是不可取的,你抓不住、看不见、难以形容,但你能感受到,法身是为了救世间而出现的。当你证得了法身又觉得祂是自有、永有的、一直在、永远在的、不曾变化过。但你没证得的时候好像祂不存在,一旦证得了,发现祂好像一直在、永远在、不会变化。

【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燃照世妙法灯,境界无边亦无尽,此自在名之所证。】

又讲说:如来是世间的「法王」,释迦牟尼佛是法之王。什么是法?智慧,他是智慧之王;法也代表真理,他是真理之王。他讲的都是真理,他遍识一切真理(这个遍识是周遍地认识,了解、知道的意思)。没有谁知道的法多于释迦牟尼佛,所以他才是法之王。他出现在世间,能够燃起照耀世间的「妙法之灯」,他的境界无边,也没有穷尽。

【佛不思议离分别,了相十方无所有,为世广开清净道,如是净眼能观见。】

佛是不可思议的,他离开了所有的分别。

这个地方指的佛是谁呀?就侧重于应化身,讲的释迦佛,他离开了所有的分别。「离分别」不是说东西南北我都不知道了、善恶我都不知道了、丑俊也不分了……不是这个意思,离开了所有的分别——这个分别,指的是分别心带来的那些愚痴和烦恼都没有了。佛难道不知道东西南北吗?不知道善恶吗?不知道丑俊吗?不是的,他是离开了那种愚痴的分别心,但是有智慧的分别。智慧的分别不会带来烦恼,只会带来更多智慧。

「了相十方无所有」,证得了法身的这个释迦佛,看到哪里一下看过去都好像空无所有,他可以越过一切相、穿透一切相,相与空就是这样完美地并在着,无所谓相还是空。「即相是空,即空是相」就是这样的状态。释迦佛可以为世间广开「清净之道」,这个「清净」也不是与「染污」相对的二元的清净,而是这种「空有不二」,这是法身的状态,这是真正极致的清净,超越了二元的「空有不二」的清净。

【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

如来的智慧是没有边际的,一切世间很难测量出来如来到底有多少智慧,他可以永远地灭除众生的愚痴幽暗之心,只有有那些无量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深深地被这样无量的智慧吸引,在这里安住和扎根。

【如来功德不思议,众生见者烦恼灭,普使世间获安乐,不动自在天能见。】

如来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众生见到佛就可以帮助自己灭烦恼,你遇到佛就是你灭烦恼的开始。

这里讲的「佛」这含义又广了,不仅仅是见到佛的形象了,你听到释迦佛讲过的某一句法,可能就是你灭烦恼的开始,就如同六祖慧能本来不识字的,听到一句《金刚经》就能开悟,佛讲的话也相当于是佛,你见到了一句经文,深深的启迪你,也相当于见到了佛;或者你梦到了佛的形象,定中见到佛的形象……那些都算见到佛。只要是跟佛有关的,由佛产生的,你见到了可能都能帮你灭烦恼,但是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的人是必须亲眼见到佛才能灭烦恼,有的是听到他的一句话就可以,有的看到一句经就可以,有的念念他的名号就可以,大家了解。

佛的存在是给世间带来安乐的,不然他不会存在,佛的存在会使世间获得安乐,这个很重要。学佛不是让你痛苦的,而是让你安乐的,如果你没有变安乐,那你一定学错了。

【众生痴暗常迷覆,如来为说寂静法,是则照世智慧灯,妙眼能知此方便。】

众生的愚痴幽暗的心识不能放出光明,好像一直就被迷住了,覆盖住了,如来给大家讲说寂静之法,先让你安静下来,清净下来,慢慢地了解什么是「寂静」。

【如来清净妙色身,普现十方无有比,此身无性无依处,善思惟天所观察。】

下面讲,「如来清净妙色身,普现十方无有比」这个指的应化身,法身有无量的应化身,可以普现在任何地方,「此身无性无依处」,这里讲又是法身了。「无性」,如果一个事物有体,有形,它就有性;这个事物很难讲有一个具体的体,因为法身像虚空一样,很难讲祂有具体的体,又很难讲祂有具体的什么形状,所以讲祂无性。

你说一个事物是水性、金性、木性、土性,它得有一个具体的一个质态在那里,是吧。法身像虚空一样的,你说祂是什么性?不好讲吧,就说祂是「无性」,祂像虚空一样。祂依住在哪?祂没有依处,是吧,所以讲「无依处」。

【如来音声无限碍,堪受化者靡不闻,而佛寂然恒不动,此乐智天之解脱。】

如来的音声其实没有限碍,他这样讲法,就单单说应化身讲法,已经证得法身的这个应化身,他能量是极强的,他的光是可以弥散到极远处的。你要是在定中看,有的时候,音就放光,音就是光,光就是音。他在讲法的时候,他说法的声音呢就放着光,弥漫到无量远的地方,所以说无限碍,没有阻碍,没有局限。这些因缘具足的众生,该被度化的那就都能听到了,那因缘不具足的(或者业障太厚重的),如来讲法他就是听不见,如来在这讲法呢,他在另一个屋子看电视,他也听不见如来在讲什么真理,也启发不到他,就是因缘不具足。

这个佛本体本身是寂然不动的,这指的也是法身寂然不动,你说虚空动吗?虚空肯定不动,法身非常像虚空,但不能直接划等号。

关于这一段法理的话,《涅槃经》用了很长的篇幅讲,佛性和虚空之间的这个关系。

【寂静解脱天人主,十方无处不现前,光明照耀满世间,此无碍法严幢见。】

如来是寂静解脱的天人之主,就是天道和人道的主人。为什么提到天道呢?因为天道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就说天道已经很高了,极尽其高。人道善恶夹杂,但总体来讲,善人多,我们都说生活中还是好人多,是吧?人道还是善人多,所以提到这里。

这个天道是极尽其高,人道是善人多。那么如果天道和人道都认可,说:佛是他们的一个教主,那就别说天道、人道以下的各道了,那更是他们的教主了。

说这个人很厉害,能给大学老师当老师,那还用再说他能够给小学老师当老师,或者初中老师当老师吗?就不用说了,就这个意思。

讲佛的光明照耀,充满世间。

【佛于无边大劫海,为众生故求菩提,种种神通化一切,名称光天悟斯法。】

佛在无边的大劫海为了众生求菩提,这个菩提就是真正的真理和智慧的意思(菩提这两个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为众生求什么呢?求那个真正的真理和智慧。又说佛种种神通化一切,你站在法身的角度讲,那法身是有无量神通,勿庸置疑;你要是站在应化身的角度,也一样的,尤其在定境中,神通是无有限量的。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净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刹无障碍解脱门;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尔时,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众,而说颂言:】

这一段落结束之后又开始,就说:某某天王证得了什么解脱门,某某天王证得了什么解脱门……《华严经》有很多地方这个结构是很类似的。讲一段某某天王证得了什么解脱门之后,接下来又是某一个代表发言,讲说偈颂赞美佛。

【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普令其心生信解,广大意乐无穷尽。】

说:诸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很难测量,佛可以让众生的心能真正地生起信心,也真正地懂。佛讲法其实有技巧的,他是有摄受力的,他是能让众生信的,不然不会信众这么多。本身佛其实就洞悉众生心,大家知道啊,他洞悉你的心,他就知道怎么说你愿意听,怎么说效果好。所以能够让众生获得广大的意乐,非常的喜悦。

【若有众生堪受法,佛威神力开导彼,令其恒睹佛现前,严海天王如是见。】

要是有的众生根机熟了,因缘到了,佛靠着威神力就开始开导这个众生,甚至可以让他看到佛化现在他的面前。有的众生对香味感兴趣,佛可能就让你闻到香味;有的对放光的佛像感兴趣,或者对莲花感兴趣,他就让你见到相应的瑞相;有的对神通感兴趣,那佛也是给你亮亮他的神通,就这样地度化众生。

【一切法性无所依,佛现世间亦如是,普于诸有无依处,此义胜智能观察。】

这里的「一切法性」,其实指的就是法身,万物存在于法身中,就像存在于空中,万物又像影像一样不存在,所以这个法性无所依。法性这里虽然形容的是万物性,实际上还是法身之性,本质里讲啊,法身遍一切处,法身就像虚空,万物皆在法身之内,万物是不是法身啊?万物和法身本来也是不二的,万物只是法身内的虚影(一直变化的虚影)而已。这些虚影当然无所依,它不是一个实在物啊!说佛化现在世间就是这样的,在到到处处无所依。

【随诸众生心所欲,佛神通力皆能现,各各差别不思议,此智幢王解脱海。】

随着众生内心所需要的,佛靠着神通力,能够种种示现。

【过去所有诸国土,一毛孔中皆示现,此是诸佛大神通,爱乐寂静能宣说。】

佛在一个毛孔中就能示现过去的所有种种国土,这是定境,有很多师兄应该已经经历过了。就是你在一个毛孔里钻进去,就是无量的国土、无量的世界,然后在这些任何一个世界、一个点进入进去又是无穷尽的,就是这样的「至小无内」。

【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是法性佛所说,智眼能明此方便。】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佛开一次法会,就可以给你讲一切法门,像海一样无量法门。因为他是一切智者,一切智慧都在这里,一切法,一切法门都在这里,佛要是开一场法会,你就问吧,他什么都知道!所以说一场法会就是一切法会。为什么呢?因为佛在这里呀!

【十方所有诸国土,悉在其中而说法,佛身无去亦无来,爱乐慧旋之境界。】

法身遍在一切处,应化身也是可以遍往一切处,应化身又能化现无量应化身,化现出来的又能化现无量应化身……有多少呢?说也说不清,到处佛都可以在那里讲法,就是适应着当地的需要来示现一个合适的形态。本源佛始终是法身,而这个本源佛(法身)无去无来,祂到处在嘛,不用去哪里,也不用来哪里,哪里都是祂,不需要去,不需要来。

【佛观世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奥处,说诸法性常寂然,善种思惟能见此。】

佛看世间的这一切相就像光影一样,瞬息万变的光影,既然是光影,你说它是实还是虚啊?很难讲清楚。说它实吗?不是;说它虚吗?还真的存在,还真的有,有那么一瞬间、两瞬间。所以诸法之性,本质里是「寂然」的。你去观无常,观一切事物「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一直变的时候,你反而在一种很稳的、很静的定里面,那就叫「寂然」,「寂然」就是很稳很定啊。

【佛善了知诸境界,随众生根雨法雨,为启难思出要门,此寂静天能悟入。】

佛能善于了解种种的境界,根据众生的根性去讲法。

【世尊恒以大慈悲,利益众生而出现,等雨法雨充其器,清净光天能演说。】

佛是靠着大慈悲利益众生而出现的,讲法的时候就讲了,平等地讲,不是说偏爱谁,给他讲的不同,也不是啊,该讲就讲了。讲是讲了,你能听多少、消化多少、吸收多少,那就是你的事情了。

【复次,清净慧名称天王,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最胜见天王,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寂静德天王,得普严净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门;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净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众生闻法信喜而出离解脱门;乐思惟法变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萨调伏行如虚空无边无尽解脱门;变化幢天王,得观众生无量烦恼普悲智解脱门;星宿音妙庄严天王,得放光现佛三轮摄化解脱门。】

接下来又是类似的结构。讲某某天王证得了什么解脱门;某某天王证得了什么解脱门……

说解脱,其实是解放。修行从解放自己开始,到解放自己结束。解放,解放什么呢?解开你的自私,把它放出去。这些天王证得的种种的解脱门,他们都是不自私的,不自私才能真解脱。你是很认真地在忙着修行了,一天磕多少个头或者放多少生、念多少佛、诵多少咒、听多少经……你很认真,但是你很认真地给你周围的人带来烦恼和痛苦的时候,你自私不自私?你问问自己。你只是一个形式主义者,你可能没有真的从修行中获得益处。我们修行不是为了修行,是为了解放自己,解放自己不是恣意妄为,而是解开你的自私,把它放出去,不要再自私、不要只想着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很宗教性的形式主义者。你做那一切让你周围的人快乐了吗?如果你只是平添了周围人的烦恼,你就是个自私者。你的存在让周围人、让远方的人、让谁都快乐,那你一定是佛。所以要想解脱(解放),就想一想我还哪里体现着我的自私,仔细地去审视,甚至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天天地照自己,我还哪里自私,我把那最后的自私都解开放出去,我就能证入佛的解脱门。我们佛弟子千万不要好像很精进勇猛地认真修行,却在精进勇猛地给周围人制造烦恼和痛苦,那样就是自私的表现,那样不能成就。我们修行是为了解放自己,是为了给世间带来安乐,而不是钻入一个修行的牢笼,钻入牢笼那叫解脱门吗?那叫死牛角尖。

【尔时,清净慧名称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众,而说颂言:

了知法性无碍者,普现十方无量刹,说佛境界不思议,令众同归解脱海。】

接下来又有一个天王上场了,讲说偈颂。说:如来了知一切法性,就是了知一切万物的本质,什么本质呢?空有有空,了知一切万物的本质,空即有,有即空,这个时候才无有障碍。全空全有都是障碍,空即有,有即空才不是障碍。就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普遍地现化在十方无量的佛国,一切相皆是空,所以对他没有障碍;一切相即是有,所以讲说种种境界不可思议,令众生同归解脱海,享受这样的不可思议,享受这样的美妙……

【如来处世无所依,譬如光影现众国,法性究竟无生起,此胜见王所入门。】

如来处在世间无所依,就像光影现化在众多的国度。既然是光影,也是瞬息万变的,也是无常的,但并不妨碍还有新的光影、无穷多的光影、一直持续的光影。说「诸法之性究竟无有生起」,就是「诸法本无生」,因为它空,无所谓生,谁能说生了一个空?诸法本性无有生起。

【无量劫海修方便,普净十方诸国土,法界如如常不动,寂静德天之所悟。】

下面又讲说:释迦如来在无量劫还修习了种种方便,普遍地清净了十方的诸国土,释迦佛在哪个佛国都待过。因为是无量劫海,他在哪里都待过,你也一样,我们所有人都一样,我们在哪里都待过,我们这地、水、火、风的微粒,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组合,我们在哪里都待过。而这个承载我们的法界本体「如如常不动」,它好像是一个永存的容器,一直装载着我们这些地、水、火、风的微粒。

【众生愚痴所覆障,盲暗恒居生死中,如来示以清净道,此须弥音之解脱。】

众生愚痴没有智慧,常常像盲人一样就在生死中流转、流转,他就不懂生死是怎么回事。如来告诉众生清净之道(这种清净道这里指的就是清明觉了之道),针对着愚痴说的,众生像盲人一样愚痴,所以如来帮助众生获得清明觉了——活明白。

【诸佛所行无上道,一切众生莫能测,示以种种方便门,净眼谛观能悉了。】

诸佛所行的无上之道,一切众生难以了知、测量,所以佛会用种种的方便法门去帮助众生了解,但是你需要清净之眼,你才能够见到。

【如来恒以总持门,譬如刹海微尘数,示教众生遍一切,普照天王此能入。】

如来恒以总持之门,就好像无量微尘数的总持之门,去教化众生,遍一切处(总持之门其实是总摄一切法之门,就是包含了一切法门)。

【如来出世甚难值,无量劫海时一遇,能令众生生信解,此自在天之所得。】

如来出现于世间真的非常难遇到,因为无量劫海才能修成一个佛,真的很难遇到,你现在付出的一点点努力,点点滴滴都是在给未来成佛累积资粮。

【佛说法性皆无性,甚深广大不思议,普使众生生净信,光焰天王能善了。

三世如来功德满,化众生界不思议,于彼思惟生庆悦,如是乐法能开演。】

佛说「法性皆无性」,无性其实就是空,诸法皆空。「甚深广大不思议,普使众生生净信。三世如来功德满,化众生皆不思议,于彼思惟生庆悦」。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功德真是圆满。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加一块不就是法身佛吗?法身佛就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其实他不分过去、现在、未来,你在三维的世界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其实跳出三维世界的时候,时间已成空,只有凝然一体的空。

【众生没在烦恼海,愚痴见浊甚可怖,大师哀愍令永离,此化幢王所观境。】

众生没在烦恼的大海,陷在愚痴的种种那些狭隘见解的浊污里面,真的是很恐怖。众生貌似挺有智慧,一般都是「世智聪辩」,那些智慧都是帮助他愚痴的智慧。众生所谓的智慧都是帮助他继续愚痴的智慧,所以大师(这里指佛)哀愍众生,说你那么努力地在变笨,你那么认真地在犯错误,佛不忍心了,想帮助众生离开愚痴。

【如来恒放大光明,一一光中无量佛,各各现化众生事,此妙音天所入门。】

接着讲,「如来恒放大光明,一一光中无量佛」,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放着光明……光中是无量佛……那是什么概念,心立刻就不一样了。

所以有的时候,观相念佛效果也是相当的好。你就观某一个场景,比如说《华严经》中关于某个境界它有一段话或者是一句话,你就去体悟那个场景,去观那个场景,融入那个场景……久了以后你的阿赖耶识里都是这样场景。所以呢,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场景当中了:要么你放大光明,光中无量佛;要么你看到对面那个佛在放着大光明,光中无量佛……这样不都成了吗?这无量佛各各现化众生事,佛是不会脱离众生而存在的,众生是佛的一部分。众生其实就像细胞一样,是佛的一部分,滋养着佛。我们以为佛教化、滋养着众生,其实众生也滋养着佛……彼此相依相生。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huayanjing.org/?id=6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高人与高人之间的对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此时,释迦牟尼佛身边的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说:「佛子,佛教...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上)

华严经 041(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上)

【譬如大海金刚聚,以彼威力生众宝,无减无增亦无尽,菩萨功德聚亦然。】贤首菩萨说:就好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含藏着众多的金刚宝物,大海靠着它的威力,能生出种种珍宝,而海水却无减无增,就这样无有穷尽;诸佛在「...

华严经 043(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华严经 043(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以灯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贤首菩萨说:在「安乐三昧」中,我们还能够放射一种「眼清净光明」。这种光明一照,能够让盲人都恢复视力,见到种种的「色相」。那怎么修得这...

华严经 043(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3(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有胜三昧名方网,菩萨住此广开示,一切方中普现身,或现入定或从出。】贤首菩萨说:还有一种非常殊胜的三昧,叫「方网三昧」。如果安住在这种方网三昧,就可以给众生广泛地展示定境的种种不可思议。首先方网三昧意...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上)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上)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上)...

华严经 053(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下)

华严经 053(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下)

华严经 053(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