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上)

00:00

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已经到了「贤首品」第十二之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已经给大家讲解完了「净行品」,我们知道,如果我们都能够把「净行品」践行出来,那一定可以远离所有的污浊和散乱,可以获得无量的殊胜功德。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想要显示菩提心的功德,他就用一个偈颂问贤首菩萨说: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文殊菩萨说:我已经给各位菩萨讲解完了,诸佛过去是怎么修清净行的。这里就告诉我们,「净行品」的内容是所有诸佛都已经做到的,文殊菩萨又传给我们,也希望我们能做到。文殊菩萨说:希望贤首菩萨能够在这次大会中,仔细地讲一讲修行方面的殊胜功德。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这个时候,贤首菩萨就用偈颂回答文殊菩萨说:

【善哉仁者应谛听,彼诸功德不可量,我今随力说少分,犹如大海一滴水。】

您问的太好了!伟大的仁者(文殊菩萨),请您仔细地听,修行方面的功德简直是不可量测的!我今天就根据我自己的能力稍微说一点儿,我说的这点儿内容就好像是无边的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已。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

贤首菩萨说:要是有菩萨最初发心了(发誓了),想要求得佛所证的菩提(觉悟),在他发心的这一刻,他的功德就是没有边际的、是不可称量的、是无法比拟的……

【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

单单是发个心,功德就已经无量无边了,就别说又修行无量无边劫(而且可能这一路上经历种种的境界),能够认真地修习六度、具足圆满种种功德。从发心到用无量无边劫,去具修种种功德、圆满六度,这一切十方所有佛一起来称扬、赞叹都赞叹不尽呀!

【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贤首菩萨说:这么多无量的功德,我今天只是来说一点点,我所说的这一点儿内容,就好像鸟儿(它)的足迹所占去的虚空的那一部分(鸟儿飞在空中,它的小爪子多小呀,是吧?——就占那么点儿地方);我今天讲的这点儿内容,又好像广袤大地的一粒微尘一样。

当然,这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同时也是反衬。就是说,从发菩提心到具修种种功德,修无量无边劫,这一切的殊胜功德是难以形容的,难以讲说清楚的……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贤首菩萨说:有一个菩萨发心了——想要成佛(想要觉悟),这都是有因、有缘的(要因缘会遇,才会有这样的一个事情发生)。这个发心想要成正觉的菩萨,他一定是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了清净的信心(不怀疑的、纯粹的信心),靠着这种「信心」,所以才能够生出广大的志向之心。

你要是没信心,也不可能说——我也想成佛(我也想觉悟),对吧?你发菩提心,这就意味着,你对于「佛、法、僧」三宝至少在这一刻,你是充满了「净信」的。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真正发心的这些菩萨,他们不贪恋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不贪恋王位,不贪恋富饶、自己享受快乐,也不贪恋大的名称(不贪恋声名远扬);这些发菩提心的菩萨们,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永远地灭除众生的苦痛,他们是为了利益世间的众生而发心的。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

发了菩提心的这些菩萨们,整天想的就是怎么样利益安乐所有众生,怎么样去庄严佛国、供养佛;他们会认真地受持正法、修习种种智慧,他们是真的为了菩提(觉悟)而发心的。

【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这些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们,他们怀着深刻之心,能够至信佛法,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他们一直非常清净(恒常清净,说明戒律守得不错);他们恭敬和尊重一切佛,只要是佛他们都恭敬和尊重;同时,他们也会恭敬尊重一切法,以及一切的僧人。他们怀着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深信不疑之心,至诚地供养三宝,他们就这样地发心了。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他们深深地相信佛、相信佛所宣导的真理;他们也相信佛子所行的修行之道是正确的;他们也相信按照正确的道路去修行,一定能够成就无上的大觉悟,菩萨们就是这样发起了菩提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贤首菩萨说:在发菩提心之前,如果最初连信都不信,这些菩萨是不可能发起菩提心的;他们肯定是相信佛,相信佛法的。

「信」是一切的开始,所以说是「道之元」(元,就是万物之初的意思);而且说相信的「信」、信心的「信」,它也是一切功德的母亲。你对于佛法有信心,对于自己有信心,这才开始建立一切的功德;你连信心都没有,后面什么都没有。

所以说,「信心」可以长养一切的种种善法。相信佛、相信佛法,相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必要的,所以你才会持续地这样去做。在这个过程中,「相信」帮助我们断除了所有的疑惑之网,让我们出离爱欲之流。

「相信」太重要了!一切的功德从「相信」开始。因着「信」佛,我们走入了佛家,到最后成佛,就可以向众生去开示(去讲说)涅槃无上之道——也就是解脱之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贤首菩萨说:在真正的「相信」里没有污垢、没有染著,内心是纯一清净的;在这种「信」里,才能灭除我们小我的「我执」带来的骄慢,我们才会真正地懂得什么叫「恭敬」(你信都不信,怎么会恭敬?不可能的)。所以说,「信」是通往正法宝藏的第一财富,没有「信」其它都没有。只有从「相信」开始,你才涤荡了手上的一切染污——你的手变成了清净的,这个时候,你才能够领受佛所教给我们的种种圣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贤首菩萨说:「信心」可以帮助我们广行布施,心里没有任何的吝啬;「信心」能够帮助我们怀着欢喜的心,入到佛法当中去修学;「信心」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和功德;「信心」使得我们必然到达如来的境界……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不信佛,然后我们说:佛说「多布施」——财布施得财、法布施得智慧……这个人都不信佛,你跟他(她)讲这个,他(她)当然不会去做,是不是?就包括在世间法的层面,说销售人员去销售某一种产品的时候,你先销售的是你这个人本身,人家先「信」了你这个人,才能「相信」你的产品;你这个人吊儿郎当的那个样子,一看就是不认真的小混混,谁会相信你的产品。

「信」,就是一张名片;「信」,就相当于是打开我们心门的钥匙。因为至诚地「相信」而走入佛门的这些信众和居士,我们能够看到他(她)们每一次去道场、去寺庙,都非常欢喜、非常激动,甚至很兴奋。如果去到寺庙,听到师父讲法,迅速地就会吸收这些养分,因为他们「相信」!在相信中有恭敬!即使对方是个平凡无奇的人,只要是个出家师父,他(她)讲的话就好像特别有道理。「信心」可以使我们尊重那些本来平凡无奇的人,通过你的「信」可以把他(她)抬得很高很高。当你怀着一种恭敬心去看他(她)的时候,他(她)的言谈举止还真的都能利益到你。「信」太重要了!如果你没有信心,也就不会有恭敬心;你不会有恭敬心,什么样的「大师」、「大德」在你面前,也帮不到你,因为你将嗤之以鼻。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贤首菩萨说:这种「信心」可以使得我们的所有根(六根)变得清净,非常的明觉、敏锐,甚至很犀利。「净信」,就是不掺杂怀疑的这种纯一的、真诚的信,就使得我们非常敏锐,好像很容易就判断那个人是不是大德一样。是「信力」在加持着我们,这种相信的力量是坚固无能坏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灭掉烦恼的根本。

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是「我执」。在至诚的「信」中,你的那个「我」都荡然无存了,你会高抬对方,你甚至会把他(她)偶像化、甚至神化,这个时候你的「我执」就开始可减少了。所以,其实至诚的「信心」,还可以帮助我们消灭「我执」。有的师兄说:我只认某一个师父,这个师父讲的什么都觉得可对了。正是因为她这样地相信这个师父,所以师父批评她,她也觉得对;师父赞美她,她觉得是无上的加持。总之,怎么样都能利益到她,她的「我执」就好像消失不见一样。

「信能专向佛功德」,所以在这种至诚不疑的「信」里,使我们认真地修行,肯定能够慢慢地圆满佛所具有的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因为我们相信佛,也相信佛所证的境界。当我们修禅定,也渐渐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感应(或者也开始见到种种境界),一开始可能是激动的,但是见多了也就淡然了——无所著了;我们知道佛讲的是对的,又通过实证验证了,这一切我也能证得,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远离了种种诸难(这一切诸难都是造恶导致的,我们不再造恶了,所以远离了种种诸难),到达了平安无难之处了;我们也相信,只要认真地照着佛所讲的去修行,就可以超出众魔出没的道路(我们不受众多的魔干扰)。

前阵子,我们在「药师法门」的共修课中,又讲了一遍《药师经》,把《楞严经》「五十阴魔」部分挑重点又复习了一下。我们知道了,什么地方可能会有魔、大概长什么样子,心里有数了,我们就不会受它们影响了,到最后我们肯定能够证得无上的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简直说「信」就是一切了,你要是不信的话,你怎么可能再去修种种功德。因为你相信佛,听佛的话,佛让你「持戒」你就持戒;让你「修禅定」你就修禅定;让你学经开「智慧」你就学经,结果智慧真的开了。所以这一切是从「信」开始的,你要是不信佛,你不会听佛的话。

所以「信是功德不坏种」,这里开始让我们有功德,功德从「信」这里开始建立,同时持续的信心使得我们的功德一直在累积,一直在增益,就不可坏。

「信能生长菩提树」,就是因为信佛我们才会听经闻法,我们的智慧才能够增长。「菩提树」,有的时候也代表智慧树,代表觉悟之树。你如果不信佛,你不会学经的,因为经是佛讲的。你不信佛,你怎么会学经?你不学经,怎么生长菩提树呢?

因为我们信佛,开始学习经典——「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我们最殊胜的智慧越来越多。就这样,照佛说的去做——「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渐渐地自己也能够与佛感应道交了,开始能够见到佛的殊胜相了,到最后自己修成佛了。

【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

贤首菩萨说:所以要是说修行的次第,「信」是排在第一位的,一切从「信」开始。因为「信」佛,佛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和快乐,我们才会持续地想要继续修行;因「信」才有乐,你不信,这里就没有你的乐了。就好像世间中有一种如意妙宝珠(也叫摩尼珠),要什么有什么,一切从「信」而来。所以因为信才有,才能得。「信」就好像是修行者的如意妙宝珠一样,要什么有什么。

比如说:有的师兄相信「药师佛」、相信「药师法门」,他(她)认真地修还真的管用,治好了这病那病;然后影响响的周围人都开始相信药师佛,都开始修「药师法门」。你要是不相信,你一开始都不会行动,你周围人也不可能受你影响,你也感受不到修这个法门有什么功德利益。所以,一切是从「相信」开始的!

【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贤首菩萨说:正是因为我们非常地「相信」佛,所以才会认真地「持戒」,因为佛重视戒律。

《涅槃经》也讲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要因持戒,你的佛性才能显现出来。而且,这一次复习《药师经》,讲到《楞严经》「五十阴魔」部分,我们也反复强调——「持戒」是多么多么地重要!通过「持戒」与否去判断这个师父是佛,还是魔?简直就是照妖镜嘛!

所以说,我们因为「相信」佛,所以才会听佛的话,就好好地「持戒」,修种种「学处」——也代表持戒;好好地持戒,我们才能够具足种种的功德。「持戒」其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有的恶都不做了,所有的善都奉行),这肯定是累积种种的功德。

【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

你要想让一切佛都称扬、赞美你,那要怎么做呢?好好「持戒」!把戒持好了,心清净了,你才能够开发出佛所觉悟的本来面目。

在持好戒的基础上,再做其它的功课。如果戒行不严,我们知道,就算诵经、诵咒,有的时候也不能马上解决一些问题。只有你的心清净了,你这些经、咒、佛号——这些殊胜的种子输入到阿赖耶识的仓库里,它显化的速度才会快。如果戒不圆满,心不清净,很多殊胜的种子掉进去被尘土都掩埋了,它也没有办法显相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从「持戒」开始,这样才能够趣向一切功德境界。

对于佛所制定的戒律、学处,我们要随顺而行,这样一切佛都会称扬、赞美我们的。

【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兴集大供养;若能兴集大供养,彼人信佛不思议。】

在世间法的层面,说我们很爱一个人,我们就想送礼物给他(她),对他(她)好,是吧?送各种礼物取悦于他(她),让他(她)开心;在出世间法的层面,我们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恭敬佛——非常信佛,我们也要想报答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亲,就想要去供养(虽然知道佛可能不缺,但是我们就是想表达我们的情感),所以怀着挚诚。

因为我们非常相信佛,所以我们爱乐供养佛,甚至会兴集大的供养(这个也是根据个人的实力了);如果能够兴集大的供养,说明这个人是真的很信佛,他要不信佛,他不会供养佛。

【若常信奉于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

贤首菩萨说:如果一个人真的非常相信佛法,他就会一直爱乐听法、没有厌足,就觉得一天不听经,好像都缺点什么,吃饭都没有滋味了。

有的师兄就是这样子,说:我可以不吃饭,但我不能不听经。这样的师兄也是非常信佛、非常信法的,所以才会爱乐听法、不会厌倦,也不会觉得「得少为足」。真正爱法的人,他不会说——我听了一部经、两部经就觉得够了,不会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贤首菩萨说:如果你看到有的人特别爱乐听佛法、没有厌足,你就知道这个人是真「信」佛法,而且他(她)的信是不可思议的。

就拿世间法打比方:我们非常喜欢做一件事情,比如说,有的人爱下象棋,下了三天不下了,谁都不会相信他真的爱下象棋,是不是?就是这样子,持续性,也能够证明你是否真的爱乐这个事情。真正爱智慧的人学习法没有厌足的。佛陀住世的时候,他讲多久,这些菩萨、阿罗汉、声闻弟子、还有天龙八部……就听多久,是吧?几乎每一场法会都到场,没有厌足的时候。我们相信,这些圣众以及天龙八部是真的爱法(这都不用你说,谁都相信),他们的行为就已经证明了。

【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

「清净僧」,就是守持戒律特别严密的僧人,这叫「清净僧」。如果看到有谁真的非常地相信、非常地信奉「清净僧」,就说明他(她)对于佛法的信心不会退转。因为「清净僧」守持戒律非常严密,使得我们进一步地相信佛法。所以说,僧人如果持好了戒,就会增加信众的信心;如果僧人都破戒,信众对于佛法就不会有信心。僧人真的非常关键!法由人弘、法由人传,「人」真的很关键!

当我们遇到了清净的僧人,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心不会退转,这种「相信力」简直是无人能够倾动的,没有谁能说服你不信。

【若得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则能远离恶知识。】

怀着这种至信(无可动摇的信心),我们的「六根」进一步的清净、明觉、敏锐,更能判断谁是真僧,谁是假僧;谁是正法,谁是邪法。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有这样犀利的火眼金睛了,我们就知道哪些人是「善知识」,哪些人是「恶知识」。「善知识」,就是教我们修学正法的好师父、好老师;「恶知识」,就是教我们修学邪法、恶法的一些师父、邪老师。所以说,当我们目光非常敏锐的时候,才能够判断谁是「恶知识」;才知道要远离谁,要亲近谁。

【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贤首菩萨说:我们远离了恶知识(远离了抱持邪恶之见的师父),我们才能够亲近善知识,对吧?远离恶,才能亲近善,因为善、恶是对立的嘛。只有亲近善知识,我们才能够修习广大善。你只有找对了师父,你修得才能对,不然路线都错了。

【若能修习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

只有靠着你的火眼金睛找到了一个善知识,然后你随着他(她)修习广大的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才能够成就大因力(成佛的因就种下了)。因的力量就种下了,有因才有果,这是一切的开始。如果你连「善」都不行,不广行一切善,你还想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上节课「净行品」的最后,我们也强调了佛是「悲智双运」的,慈悲、智慧是同时的,是不能割裂的。善(美德)——就是慈悲嘛,一切从这里开始。如果说「五戒十善」都守不好,人天福报都不能获得,你还想成佛?这也是痴人说梦嘛!

所以当我们亲近善知识,开始修习广大善,才成就了「大因力」,最终才能够得到殊胜「决定解」——就是对于佛法才真正地生起智慧了。这里其实在讲,如果一个人的「德」有欠缺,他(她)的「智慧」一定有欠缺;如果「善」方面没做好,他(她)就不可能对于佛法有殊胜的、究竟的理解。

【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

当我们对于佛法真的能够了悟(理解)的时候,我们才被诸佛所护念。你在这儿学,一点也听不懂,诸佛怎么护念你呢?都不是一个频道的!你越靠近佛的频道,越会得到更多的护念和加持,这个时候,就进一步地发起了菩提心。

所以说,发起菩提心前提是什么呢?是有诸佛在护念你;诸佛护念你的前提,你其实是有一定智慧的;有智慧的前提是,你能够有火眼金睛——知道谁是善知识、恶知识;你亲近善知识、修习广大善,一切的智慧从这里开始。说这个人正、邪都不分了,他(她)有什么智慧?佛又怎么会护念他(她)呢?

所以这样讲下来,我们发现:能够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竟然是发起菩提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能够具备这基本的智慧,你不可能发菩提心。所以说,出世间法的智慧,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的,这两者是「一」——不是「二」。如果世间法层面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么出世间法也将无法修行。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huayanjing.org/?id=64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四(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四(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四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四卷,依然是「世主妙严品」。【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暗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普贤三昧品 第三(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6(第〇七卷)普贤三昧品 第三(下)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在诸佛的威神力的加持下,在普贤菩萨的三昧力的影响下,十方的一切世界海都在微微地震动。【何等为十?所谓:妙金星幢摩尼王云、光明照曜摩尼王云、宝轮垂下摩尼王云、众宝藏现菩萨像摩尼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9(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9(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下)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劫转变差别,】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又对大众们说:诸位佛子,大家要了解,世界海在劫的转变方面也有着无量种差别。劫的转变,代表时间上的转变,这个「...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中)

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双脚(脚底)千辐轮的光明已经照遍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十佛世界。【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光明所到之处,每一个...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高人与高人之间的对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此时,释迦牟尼佛身边的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说:「佛子,佛教...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下)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下)

我们继续来学习贤首菩萨的偈颂。上节课讲到,「若了神通深密用,则为诸佛所忆念」,当我们具足了神通的深妙密用的时候,就会经常被诸佛所想起、所挂念。因为什么呢?我们渐渐地与诸佛「同频共振」了。【若为诸佛所忆...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