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043(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00:00

【有胜三昧名方网,菩萨住此广开示,一切方中普现身,或现入定或从出。】

贤首菩萨说:还有一种非常殊胜的三昧,叫「方网三昧」。如果安住在这种方网三昧,就可以给众生广泛地展示定境的种种不可思议。首先方网三昧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法界内的任何地方普遍地显现我们的身形。

大家注意:入到方网三昧,我们可以在法界内的任何地方现身,可以在任何地方入定或者出定。

【或于东方入正定,而于西方从定出;或于西方入正定,而于东方从定出;】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东方入定,然后从西方出定。这个「正定」意味着「三摩地」,其实就是禅定的意思。从东方入定从西方出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比如说,我们在定中去到了东方的净琉璃世界,然后出定的时候从极乐世界出定的,也就是说入口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出口处是西方极乐世界,入定前可能你在娑婆,那么出定的时候又回到了娑婆,这期间却经历了东方与西方。我们也都知道所谓的东方与西方也都是我们自心而已,一切的方向其实都是我们心内的方向。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从西方这里入定,从东方出定。比如说入定了,去哪儿了呢?去极乐世界了。出定的时候从哪出来呢?从东方净琉璃世界出来的。

【或于余方入正定,而于余方从定出。如是入出遍十方,是名菩萨三昧力。】

或者我们从其他各个方向入定都可以,比如说从南方某某世界、北方某某世界入定都可以,然后从其他的方向(相对的、相反的方向)出定,这都可以。就类似的,我们可以从这里出定,从那里入定;从这里入定,从那里出定,非常自在。在十方法界都是这样的自在,这是不可思议的「方网三昧」之力。

【尽于东方诸国土,所有如来无数量,悉现其前普亲近,住于三昧寂不动。】

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方网三昧中,我们可以去东方的所有佛国,去亲近佛。我们知道东方有无量的佛国,每一个佛国都有佛,我们就可以亲近东方世界的所有佛,而始终安住在这种方网三昧中寂然不动。

【而于西方诸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皆现从于三昧起,广修无量诸供养。】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方网三昧中,去西方所有世界一切佛(一切如来)所在的地方,从那里出定,广修无量的种种供养。

可以说入定相当于是承载一种交通工具,或者入定就是搭上了超越时空的列车(真正的时空机器)。你要是想从净琉璃世界到极乐世界,这是多少恒河沙的佛国在其中啊!这是无量的距离。在我们三维世界,我们想象不到有什么合适的交通工具,即使有,也要走无量年。但是,一入定那就快了,瞬间从东方任何一个佛国到西方任何一个佛国,瞬间!所以刚才讲的是:我们在方网三昧中,可以亲近东方的无量佛。之后,从西方的所有世界(任何一个世界)都可以出定。出定之后,去广修无量的供养,供养西方世界的这所有佛。

【尽于西方诸国土,所有如来无数量,悉现其前普亲近,住于三昧寂不动。】

西方世界其实也像东方世界一样,有无量的佛国、有无量的佛。我们可以都去这些佛的面前去亲近,而始终安住在三昧寂然不动。

【而于东方诸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皆现从于三昧起,广修无量诸供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西方任何一个佛国在这儿入定了,然后又从东方出定了,到一切佛所在的地方,去修无量的种种供养。

所以,这里再一次强调:入定其实就是搭乘时空机器。

【如是十方诸世界,菩萨悉入无有余,或现三昧寂不动,或现恭敬供养佛。】

就这样,十方世界(所有世界)我们都可以去,都可以从那里再次入定,从另一个佛国出定。这一切非常有趣!

暂时还不能入定的师兄,你就观想你们家里不是有好几个房间吗?比如说你在东边的这个卧室打坐入定了,出定的时候,从西方这个卧室出定了,就类似这样子。其实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不都是你的家里嘛?对吧。这十方法界,不管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还是上、下,这不都是我们的心里嘛。其实,入定就是回归心的本体!依于心的本体,在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

贤首菩萨说:在伟大的方网三昧中,我们可以示现在「眼根」这里入定,在「色尘」那里出定。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正盯着一本书或者一尊佛像在看,看的时候很专注,看久了之后就入三昧了,看无所看了,那你就等于从眼根这里入定了。一下子「看无所看,能所双亡」了(入定了),入定之后,可能你经历种种的场景,或者有过去世的很多情节、很多故事浮现出来,甚至说你一下就看到了:你所看的那个佛,过去世是怎么修的,他所经历的种种事,你在定中都看到了。之后随顺着因缘,然后又出定了,出定的时候从哪里出定?你视线还是落在你所看的佛像那儿,你发现你正在看这尊佛像,佛像属于「色尘」吧?你就从「色尘」这里出定了。一开始你从眼根这儿入定,你是看佛像,看着看着入定的,之后你出定的时候,你是从佛像这里出定的。

这也有点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有的时候那个镜头是这样子:镜头给一个人打了一个特写,接下来这个人整个所经历的种种故事情节,甚至他从小到大到老一切一切就展现出来,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出来。我们看电影、看电视剧有时候都是这样,针对着某一个人物作特写,之后是很长的一段故事就出来了。到最后这个故事结束的时候,这个镜头又回到这个人身上,提示我们:刚才是把视线的焦点放在这里,从这里延展出了那些故事情节,这一切故事情节都是跟这个人有关,是他引起的……

这个「从眼根这里入正定,从色尘这里出定」就是类似的意思,大家应该都理解了。

这个时候「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说色性怎么就不可思议呢?明明色尘,你看「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色尘是让我们痴迷的,让我们执著的,让我们迷而不觉的。明明是这样子,但是你要是用好了,色尘还能帮你入定。

其实要是俗话讲就是我盯着一个东西,盯久了,愣神了,但是一般人的愣神儿,它是思维卡壳了(发呆),它不是活性的,它没有活性,也没有创造性,也没有开掘性;但我们的入定有点像发呆、愣神儿,但是它是「活性的」,它有「创造性」,它有「发掘性」。

所以说,高僧大德一入定入多久,跟凡夫的一发呆、一发愣或者一愣神儿(愣多久)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你这种发呆、发愣,你没有产出的。但是高僧大德一入定,他是有产出的,我们是有收获的。我们虽然不执著那个收获,但是你会有那个经验。

所以愣神儿或者发呆像什么呢?像你上了一辆车但是车并未启动,你在这个车里待了好久,后来又下车了,这车没有启动;入定像什么呢?我踏上了这个车,上车了之后车开了,经历众多的风景之后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停靠在原始地点,然后你又下车了。所以你这期间是有经历的,你是有经验的,你是有收获的。

那当我们入定的时候知道,定中会有种种的相出现,色性是不可思议的,是超越一切逻辑的,是超越一切想象力的。我们每一次定中收获到的那些经验,如果画成画,如果拍成电影,都将是极其精彩的。

「一切天人莫能知」,天人虽然有神通,但如果他不能入定,他的神通还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说欲界天大概分成六层(六个层级),那很显然,最低的层级和最高的层级,无论从福报上,还是神力上讲,从智慧各方面讲,都是不能比的,它是有层级划分的。但是,入定就突破了这所有层级了。

【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贤首菩萨说:在方网三昧中,我们可以在「色尘」这里入定,从「眼根」这里出定,一心不乱。

「色尘」,一切纷繁的相,种种相,这是色尘。有的时候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都能入三昧,是不是?但有的人,仅仅是发呆,有的人是入了三昧,这一切的色尘,我们从这里都能入定,入定经历很多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定境都是丰富多彩的,你要是入「空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或者「灭尽定」,那也没有什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大部分的定境还是比较丰富的。

我们入定之后,经过了一些时间,后来出定了,出定从哪出定?从眼睛这里,从眼根这里出定。一开始我们是着眼于外面的尘相入定的是吧?后来出定的时候,就是完全无所看的,就这样出定了。完全无所看,但是依然是从眼根这里出定的。而且这个时候,因为已经入定了一段时间,再出定,一般我们的心会很寂静,也不想说话。真的,打坐久了,有时候真的好久好久都不想说话,这个时候就能够领悟到,这个眼根它是虚幻的,「本自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说是出定了,其实还沉浸在第一义谛里面呢,这才是真正的「一切本空」,这不是假的,不是嘴上说说,不是口头禅,这是实证的这个不生的真体。

【于耳根中入正定,于声尘中从定出,分别一切语言音,诸天世人莫能知。】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从「耳根」这里入定,然后从「声音尘相」那里出定。

比如说,有的师兄听着佛号听久了,就入定了;或者听着咒语听久了,入定了,是吧;也有的时候,听着讲经听久了,入定了(入三昧了)。经过了或长或短的一些时间,就出定了,出定的时候,他从哪出定的呢?好像是从外在的声音相那里出定的,他一开始听着佛号听着听着听不到了,入定了。出定之后又听到佛号了是吧?听咒语也一样,听经也一样,听讲经也一样,听着听着入定了,什么也听不到了,去了其他维度了,然后出定的时候又听到了。因为刚入过定,所以心很静。这个时候,就感觉自己这种觉知力相当的敏锐,好像能够分别一切的语言、音声。

我们刚刚打完坐或者刚刚入定过,你要是不着急下座的话,你再坐一会儿,你再感受一下,这个时候好像法界内大大、小小、细微、极细微的一切的声音,你都能辨识,它们都是那么清楚、那么有序,并不杂乱。

那这种情况,一般的天人或者世间人是无法了解的。谈到这样的定境,谈到方网三昧,这就属于是佛法中比较专业的内容了,佛法讲「戒、定、慧」,这属于「定」方面的专业内容、专业知识。

【于声尘中入正定,于耳起定心不乱,说耳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从「声音尘相」这里入定,从「耳根」这里出定。

听着某些声音,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听着海潮音,或者某个大师听着瀑布的水声,听着听着入定了。入定了,经历种种或有相、或无相,是吧?后来时机到了,出定了。出定的时候,从哪出定?从耳根这里出定也可以的。一开始从听声音的尘相那里入定,到最后出定的时候从耳根这里出定。从哪里出定就意味着哪里是你注意力的一个落脚点,你会感觉我正在听啊,会意识到自己的耳朵那个地方、那个位置,这样出定一心不乱,心很寂静。你就等于彻证了「耳本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定久了之后回到幻相里,这幻相就愈发地显得很假,非常假,很不真实。就觉得这个耳根,也是本自无的,就是幻有,哪有耳根啊?就这种感觉。觉得一切都是性空的、寂灭的、无所作,你不需要做什么。

【于鼻根中入正定,于香尘中从定出,普得一切上妙香,诸天世人莫能知。】

那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鼻根」这里入定,从「香味儿的尘相」这里出定。

比如说我们正在闻佛堂里的香的味道,你刚上了香,这个香是纯天然的香,也不刺鼻,也无污染,对健康甚至还有好处,香味儿还挺好闻的。你正在闻这个香味儿,你就等于是有意识地用鼻根去闻,所以,闻着闻着入定了,就等于是从鼻根这里入定的。入定之后经历种种或有相或无相,是吧?之后机缘到了,出定了。出定的时候从哪儿出定的呢?从香这个尘相这里出定。因为鼻子一开始闻香,闻着闻着入定了,入定不知道有香味儿了,结果一出定,从香味中出定的:感觉好香啊!(还赞叹「好香啊」)而且这个时候你还发现你这个觉识力变得愈发的灵敏、敏锐,好像从人道、到天道、到佛国,所有各种各样的妙香你都能闻到。

我们都说有「天眼通」、「天耳通」,其实还有「天鼻通」,就是这个法界内所有的只要是让我们闻起来喜悦的、舒适的香味儿,你都能闻到。

当然,这也是关于禅定的非常专业的内容,所以一般的天人和世间普通的人道众生无法了解。

【于香尘中入正定,于鼻起定心不乱,说鼻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贤首菩萨说:我们也可以在「香味儿这种尘相」中入定,从「鼻根」这里出定。

你闻香的时候侧重那个香——比如说你能分别:这是檀香,还是沉香啊?如果是沉香,它是哪种香啊?你的注意力是在香这里,慢慢地从香这里入定了,入定之后,经历种种有相或者无相,你就闻不到香味了,在定中干别的去了:看电影去了,或者感受空寂去了……后来机缘到了,出定的时候,从鼻根这里出定的(注意力在鼻子这里)。从这里出定了,心也很寂静,然后就感受着这个鼻根也是虚幻的、虚妄的,如此的不真实,本无所谓生、无所谓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于舌根中入正定,于味尘中从定出,普得一切诸上味,诸天世人莫能知。】

在方网三昧中,我们也可以从「舌根」这里入正定,从「味道尘相」中出定。

其实心很净,没有妄念的情况下随时可以入定。比如说正吃着饭、嚼着食物呢,入定了,过了一段时间又出定了。出定的时候,注意力刚好落在你所吃的那个食物的味道上,所以就是从那儿出定的。而且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你的味觉非常的敏锐,「普得一切诸上味」,好像你有尽虚空遍法界到处遍在的舌头,能够舔尝到世间所有一切食物的味道。

其实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他的舌头必须相当的敏锐,因为无量种的药草之间,可能有着极细微、极细微的差异,一点都不能错的,那个药性可能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神农氏他一定是能够入定的,他亲自去尝种种药草的时候,就相当于是入了一种「药草三昧」或者「药效三昧」,他要很精微地、很精细地去辨别,而且还要记录。

像尝什么东西、嚼着什么东西、吃着什么东西就能入定,之后又从味尘这里出定,有很多天界的众生和世间的普通人无法了解,像听天书一样。

【于味尘中入正定,于舌起定心不乱,说舌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品尝这种味道的时候注意力在味道这里,之后就入定了,入定之后经历种种有相或者无相,之后从舌头这里出定了。

比如说,我们喝一杯橙汁,一喝感觉:酸甜的!这是味道,注意力在味道这里,从这里入定,然后出定的时候舌头一搅动,从舌根这里出定。出定的时候,一心不乱,心很寂静,心如果极寂静的话,觉识力就相当的敏锐、相当的精微,这时候又感觉舌头这个器官如此的虚幻……「本自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如果真的始终修得「身、口、意」清净,我们就是无时无刻不可以入定,在哪儿都能入定。所以曾经有一个师兄问:老师,是不是我们只能是在打坐的时候才能够看这看那,有种种功能?其实不是的。你修得「身、口、意」清净了,你行、住、坐、卧任何时候都有那个功能,不是说必须坐那儿打坐才有那个功能,不是的,(可以)时时刻刻(有)。这就是所谓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文的音译,也叫「Naga」。)

【于身根中入正定,于触尘中从定出,善能分别一切触,诸天世人莫能知。】

那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在「身根」这里入定,从「触尘」中出定。

比如说在这坐着打坐(无论是散盘、单盘还是双盘,你在这打坐了)想着身体「要极致地放松……放松……直而不僵……松而不塌……」,这样坐着坐着入定了(有这样的,正在调身体呢,结果入定了),一入定,就去经历种种有相或者无相的境界,然后机缘到了出定了。出定的时候感觉:腿有点麻或者哎呀哪不舒服了,是吧?你在定中感觉不到,但是一出定,这个觉受就有了(或者风吹来了,或者是你家的那个小宠物冲过来了,碰到你了等等情况,就是触觉上的感受突然又觉知到了),但你在定中好像就已经屏蔽了一样,一出定又感受到了。而且这个时候,经由一段时间的入定,我们的这种觉识力,变得非常敏锐和精微了,你就能分别一切的触受,你甚至感觉你能够感受到这个法界内一切万物的所有触受。一切万物(一切万有)们所经历的所有的触受,你都感同身受……

有一次一个师兄说,她在山上念着大光明咒,念着念着应该是入三昧了,后来山上有一个游客正在攀折树枝,一攀折树枝她就好疼,瞬间好疼,感觉像自已的胳膊被扭断了一样,非常的疼。就这样子,就是有一种「通触」(或者叫通感)——万物一体的感觉,是真的一体。然后你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虽然已经出定了,但是其实还没有真的出,实际上你还是在法界身的那种状态。所以你甚至能够感觉到,众生这一脚一脚踩在大地上,是踩在你身上……那种很鲜明的、很鲜活的、很形象的触受,你就感受着,好像大地就是你。甚至两个车相撞的时候,那种撞击导致的车的变形,你感觉是自己在变形、自己被撞击,就是这样子的。就是万物完全就是你,你就是万物,这是「通触」,这也是一种三昧境界了。

像这样的情况,有一些天人或者世间的普通人无法了解,比较专业了。

所以这节课,确实是讲禅定的课程中,大家要重点标记的一节课,当然下节课也是要重点标记一下。

【于触尘中入正定,于身起定心不乱,说身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在「触尘」这里入正定,比如说:风在吹我们……你在野外打坐,风一直在吹你感受着,这种风吹到我们那种触受,正感受着呢,入定了!入定之后经历种种,后来机缘到了出定了。出定的时候注意力在哪呢?在你的身体这:风吹得我有点儿凉。本来是在风那里,在风对我们的这个吹触(吹拂的触觉)这里,从这里入定的,但出定的时候,身体感觉有点凉,从这儿出定了。

虽然是出定了,心很寂静,一心不乱。感觉这个肉身是虚幻的、虚妄的,「本自无生无所有,性空寂灭无所作」。就是说,虽然是出定了,还是在第一义谛里面,还没回过神儿来呢。

若长期沉溺于第一义谛,其实也是佛所批判的,说这是「沉空守寂」了。时间久了,要回过神儿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入到「第一义谛」,又能够回到「世俗义谛」,在两者的切换中没有很生硬、很笨拙的感觉,那说明功夫就纯熟了,这个确实是需要反复地训练的。

【于意根中入正定,于法尘中从定出,分别一切诸法相,诸天世人莫能知。】

贤首菩萨说:我们也可以从「意根」这里入定,从「法尘」这里出定。

意识,上座后活跃的这些意识未必就阻挡我们入定。虽然上座后很多粗大的这些妄念还在,但是你坐着坐着,有时候在这妄念的海洋里还真能进去,就真的入定了,入定之后经历种种或有相或无相,是吧?之后机缘到了,出定了,出定的时候从哪儿出定呢?又从这个法尘之相这里出定了。这里的「法尘」,其实是一切存在物的留影,是这个意思。就等于我们从活跃的意识、从妄念这里都能入定,然后出定的时候从哪里出定呢?这所有的念都会在定中形成一些具体的相,你就从这些妄念构成的相(这些影像)这里就出定了。这个时候你能够分别一切诸法相,就是知道一切存在之物这种虚幻之影的不真实,就愈发地感觉到我们所经历的这六尘境界是很假的。这种情况,很多天人和世间人是不了解的。

【于法尘中入正定,从意起定心不乱,说意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法尘」这里入正定,就是上座后还有一些图像、情节,这些留影,虽然有留影,但是你坐着坐着,它对你的这种牵动力变得很微弱,你慢慢就入定了。入定入一段时间之后,该出定的时候出定了,出定的时候从哪出定?从妄念这里。我们经常从一些影像那里入定之后,一起个念就出定了,经常是这样子,从意识、意念这里出定。但是出定之后一心不乱,还能够讲,说我们这个意根(第六意识)它也是非常虚幻的,非常虚妄的,「本自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说是出定了,实际上还在第一义谛的这种状态里。

所以如果我们打坐的时间长,我们一般都跟大家讲,你在下座前慢一点,出定了也不要马上就下座,可以浑身上下按摩一下,拍打拍打,活动活动腿,其实也是让你的这个意识从高维回到低维,然后入到这个低维之乡,随顺低维之俗(入乡随俗)。

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这个《华严经》,很多节课讲着讲着,我都快不会说话了,讲着讲着其实也可以入三昧,大家知道……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huayanjing.org/?id=74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06(第〇二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 006(第〇二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二

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包括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结构依然是类似的。首先讲,某某贵宾证得了什么样的解脱门,之后就是贵宾代表的发言(讲说偈颂)。我们今天重点看一下五个偈颂。【复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中)...

华严经 046(第一六卷)升须弥山顶品 第十三(上)

华严经 046(第一六卷)升须弥山顶品 第十三(上)

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佛在禅定中,有一个分身来到了须弥山的山顶,进入到了忉利天王的宫殿。这个时候,释迦佛吸引来了十方世界的十大菩萨代表。每一个菩萨代表来的时候,都带着无量的菩萨嘉宾们,他们礼拜完释迦佛,...

华严经 046(第一六卷)升须弥山顶品 第十三(中)

华严经 046(第一六卷)升须弥山顶品 第十三(中)

【尔时,善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此时,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动;但是在禅定中,他却有一个分身(或者说应化身、意生身)升到了须弥山的顶上,来到了忉利天王的宫殿。从其他世界来的善慧菩萨,...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上)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上)

在无量的法慧如来以及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下,远道而来的法慧菩萨正在讲解菩萨的十住位。上节课讲到了「修行住」——这是十住的第三住位。【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法慧菩萨说:佛子啊!处在「修行住」位的菩萨们要...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上节课讲到菩萨十住位当中的第六——「正心住」,法慧菩萨说:处于「正心住」位的菩萨们,要经常地劝众生修学以下十种法。哪十种法呢?分别是:【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