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029(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下)

00:00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聆听了文殊菩萨所讲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在娑婆世界这里有着怎样的内涵。

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是无数次的古佛再来,未来也将再次成佛。文殊菩萨是怎么出现的呢?在最初的最初(无量久远劫之前),在西方有一个世界,有一尊很大很大的佛在讲法的时候,文殊菩萨从这尊佛的口中化生出来的……因为,他是从佛的口中(在佛讲法的时候)化生出来的。所以,文殊菩萨了解一切佛义、了解一切法义,他智慧第一,非常擅长讲法。

继续来看《华严经》,文殊菩萨说: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营求根,】

诸位佛子,这个「苦圣谛」在密训世界这里,含义又变了。其实,根本的义是没变的(文字相变了、表达方式变了)。比如说「苦圣谛」在密训世界,我们说「营求根」就是苦。

众生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六根所造的幻境上面了。眼、耳、鼻、舌、身、意只要启用,就对应着有六尘的幻境。众生把精力用在幻中,但这个幻是假有,它是一场空啊!所以,就等于众生一直在做无用功……在做无用功的过程中还特别认真(酸、甜、苦、辣、咸很刺激),这就是一种苦。

【或名不出离,】

文殊菩萨说:在密训世界,我们也讲「不能出离」就是一种苦。你没有办法出离六根、六尘携手造的这个幻境,这很显然是一种苦。

就好像在幻境的监狱里被锁困着,没有办法越狱,这是一种苦。

【或名系缚本,】

「系缚本」也是一种苦。

什么是「系缚本」呢?这就有两重理解了。你要么把这个「本」理解成生命的原欲——爱欲,被爱欲系缚了、捆绑了,无法出离,这是一种苦;要么你把这个「本」理解成「本来面目」,理解成佛性、如来藏。很多修行者在修的过程中想找到本来面目,想见性还没见,想开悟还没开,他们被本来面目所系缚了(被这种追求本身系缚着),想找路还没找着,这也是一种苦。

【或名作所不应作,】

文殊菩萨说:在密训世界,我们讲「作所不应作」也是一种苦。

不该做的事你做了,不该做就证明你不应该去做,但是你却做了。它肯定是一种苦,想都想得到。

为了避免大家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所以佛才制定戒律。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也讲:他制定的所有的戒律不是凭空想象的,都是依着众生的情况「因事制戒」的。比如发生了某种事情了,大家公认地认为这件事不好,产生很多问题,或者造成很多伤害,所以佛就制定戒律,这件事儿以后大家都不做了,后来又发生了某件事了,也是公认不好的,佛陀说,「以后我们这件事也不要做了」……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戒律」。所以戒律从最开始就是为了保护我们避免受到伤害才产生的。戒律的背后其实是慈悲,也是智慧,是有长远心、有全局观的表现。

【或名普斗诤,】

文殊菩萨说:在密训世界这里,「普斗诤」也是一种苦。

每个人都我执炽盛,都觉得自己最厉害。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执著于自己是对的,这反而是最不对的。如果人人都执著自己是对的,吵个没完没了,斗诤就无法平息。如果你真的把你那个「我」放松、放空,化了那个「我」,你能适当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好像他说的也有点道理」。当你完全切换到其他人或者意见相反者的那个角度看问题,你甚至要随喜赞叹他,讲得非常有道理。很多的斗诤是因为角度的不统一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因为层次的不统一。

所以佛对于所有的众生和阿罗汉、缘觉、独觉、菩萨(凡夫和圣众)都非常地包容,因为在他那个层次,他只能见到那样的相,你不能说他错。当年没成佛的时候,见地还未必有那个人那么高明、高妙。一旦成佛之后,就会具备极大的包容心、理解心。因为只有成佛之后,才真正地成为了整个法界本身了。

【或名分析悉无力,】

接下来,文殊菩萨又讲:在密训世界,针对着大家的情况,说什么是苦。「分析悉无力」也是一种苦。

有的人特别喜欢分析问题,但是分析得不对,抓不准那个条理,也找不到那个核心。分析问题没有力度,不够犀利,甚至完全不准确。这种分析拿出来让人一头雾水,看半天不知道什么意思,没有说服力。这种分析就是在做无用功,真正的智慧一定是那种化繁为简的、直指核心的、高效率的、节省时间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分析没有力度,说明没抓到根儿,甚至直接跑偏,这就是一种苦。

【或名作所依,】

文殊菩萨说:在密训世界这里,我们也讲「作所依」也是一种苦。

有些事情已经做了,做完了放不下,总是执著它,这就是一种苦。你被你所作之物系缚住了,这是苦。所以「法海雷音如来」教给我们的那句「利匝得啦达」(音译),那个咒语也挺适合这种情况,你无论做什么事情,尤其好事情、有功德的事情,做了之后放下它,不要总是惦记着,不要祈求任何回报,不要执著那个功德,你不执著功德的时候才真有功德,你一执著功德,那简直是一种罪过。

【或名极苦,】

文殊菩萨说:在密训世界这里,我们也讲「极苦」本身就是一种苦。

「苦」本身就是苦的,比如说有的众生在地狱道受刑,各种各样的刑罚,惨不忍睹。《地藏经》讲了一部分,《楞严经》讲得更细。地狱道太苦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苦(比黄连还要苦)。当时佛陀让地藏菩萨讲地狱情况的时候(其实是佛母摩耶夫人祈请的),地藏菩萨一讲,摩耶夫人都已经快听不下去了,悲悯这些众生。

【或名躁动,】

文殊菩萨说:「躁动」也是一种苦。

有的人就是静不下来(躁动),这种躁动主要是心理因素,心理的这种躁动表现在肉身层面上,可能在哪儿就是不安分的,坐也坐不了几秒钟,好像板凳上长了钉子一样,这种躁动也是一种苦。躁动其实也是一种病,佛陀在《涅槃经》中讲过病的几种形式,躁动不安(狂躁)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

【或名形状物。】

文殊菩萨说:「形状物」也是一种苦。

你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幻相当中,就好像给这个幻相画个边界一样,去描绘它,深深地扎入它,这是一种苦。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顺生死,】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苦圣谛」也是相当于是病的表现,在密训世界这里,就是这样子的。那么,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在密训世界,我们就讲,「顺生死」就是病的原因,是苦的原因。

你随顺了生死轮回的惯性了。上辈子就不孝顺,这一辈子还不孝顺;上辈子爱杀生,这辈子还是爱杀生的;上辈子嗔心强,这辈子还是嗔心强。这种人很多,就算已经都不在同一道了,还是会随顺生死轮回的惯性。比如说嗔心强的,上辈子是条毒蛇,这辈子变成了人,但他(她)还是嗔心强。所以顺着生死轮回的这种惯性,这本身就是苦的原因、病因。

【或名染著,】

「染著」也是苦的原因。

你染著于你所接触之物了(人、事、物),你染著于它,就被它影响了,被它影响的时候你就不自在了,所以,这也是苦的原因。对于凡夫来讲,你染著于相,就不自在,这是苦的原因,但是对于能够善用这些苦、这些烦恼的佛菩萨来讲,这是智慧产生的原因。如果完全没有对境,你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智慧;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神通;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慈悲。对境对于佛菩萨来讲,是展现自己内力、内功的地方,但对于凡夫来讲,有些对境就可怕极了,是展现自己烦恼、习气的地方。

【或名烧燃,】

文殊菩萨说:在密训世界这里,我们讲苦的原因,「烧燃」也是苦的原因。

「烧燃」一般是指欲火(欲望之火)。欲望包括「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欲。对于五欲,你一旦有了欲望,它就愈演愈烈,像火燃烧起来一样。这个欲望在达成之前你很痛苦,达成之后又容易厌倦,所以说这种欲火是一种苦,它的炽烈燃烧是苦的原因。

【或名流转,】

文殊菩萨说:「流转」也是苦的原因。

众生不得已被动地随业流转,不一定去哪一道,这个主控权完全不在自己手里。你说不在自己手里也在自己手里,你造善、造恶不都是自己造的么?说是被动流转也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善或者恶?所以众生说是被动的,其实是主动的,一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或名败坏根,】

文殊菩萨说:「败坏根」也是苦的原因。

就是在六根这里造作了业、造作了过失了,眼睛看了不该看的,耳朵听了不该听的,这就是苦的原因。比如说你现在认真修行,没什么事情,耳根清净,有人过来两舌了,说某某人背后说你坏话了,某某人怎么讲你了,背后骂你了,诽谤你了……你听了是不是不舒服了?你的心情就在耳根这儿败坏了。同样的道理,你的六根只要起作用,就有可能给你带来烦恼。所以,人为什么感觉苦啊?有的时候,苦的原因是因为事儿都坏在六根这儿了。要是我的眼睛天天看到我喜欢看的;耳朵天天听到我喜欢听的;鼻子天天闻到我喜欢闻的;舌头天天尝到我喜欢尝的;身体天天触摸到我喜欢触摸的;意识里全是我喜欢的一些留影,那该多完美。你要真的这样期待,你就多念佛吧,去佛国那就实现了。到了佛国,你目光所及之处,耳朵所听之声,鼻子所闻味道,舌头所尝的味道,身体接触的一切,意识内的一切留影,这一切全都是你向往的,甚至是让你惊喜、惊艳的,让你狂喜的。所以想要真正的、绝对的、永恒的幸福,那就去佛国吧!

【或名续诸有,】

文殊菩萨说:「续诸有」也是苦的原因。

「诸有」一般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这三界里一直连续着,出不去,这是苦的原因。外道的小说中都会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说(某某)不受系缚了,不受限制了,跳出去了,这个游戏不好玩,不玩儿了。

【或名恶行,】

文殊菩萨也讲:「恶行」就是苦的原因。

有的人为什么苦?因为他造作了恶行。比如说,有人杀了人,然后被杀的那个人的爱人、亲人就来追杀这个杀人者。他(杀人者)得逃命,这很苦。或者有的人犯了罪,被通缉,躲到哪儿都不是,心里长期不得安宁,一夜之间甚至都急白了头发。造恶行就是苦的原因。

【或名爱著,】

文殊菩萨说:「爱著」也是苦的原因。

你对于人、事、物产生了爱著,必然带来苦。因为有执著就有苦。有的人太喜欢一个人了,占有欲极强,嫉妒心极强,这也是一种苦。

前几天,一个男师兄也是通过参与我们多次的共修课,「宿命通」显现了,倒是解决了自己一个问题。他说:「老师,我老婆一直就是占有欲极强、嫉妒心极强,我都不能跟其他的异性说说话,她天天跟我闹。」这个师兄打坐的时候,意外地看到上一世,他老婆是他自己养的一只小泰迪狗,这只狗是棕色的,脾气很大,很忠诚于他,在他这儿很乖,但是一有陌生人来,它就狂吠。他一看到这个场景,就开始哭笑不得。之后他老婆再吃醋,跟他闹的时候,他一想到这场景(小狗汪汪汪叫那个场景),他就恨不得笑出来。但是因为他老婆现在还不信佛,他也不敢告诉他老婆,就自己偷藏着这个秘密,跟我们讲一讲。他说,宿命通真好,真能解决问题。

【或名病源,】

接下来,文殊菩萨讲:「病源」也是苦的原因。

比如说,你到了传染病的发源地那儿了,那儿的病毒密度最强、最大,你却在那儿,这肯定是苦的原因,因为你很容易染病。

【或名分数。】

人生八苦当中有一种是「爱别离苦」,大家都知道。「分数」就代表爱别离。本来在一块的分开了,其实是不愿意分开,却不得不分开。这种情况,是一种苦的原因。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第一义,】

文殊菩萨说:在密训世界,那我们就开药方了。针对这么多苦病,开药方就是「灭圣谛」,怎么样让苦消灭?「第一义」可以让苦消灭。

你听经闻法契入到「第一义」,当下空得什么都没有了,乐也消失了,苦也消失了,所以「第一义」是个药方。

【或名出离,】

「出离」也是药方,你要真的能够出离这个相啊,那一切苦都不存在。

【或名可赞叹,】

「可赞叹」也是药方。

你面对任何的人、事、物,或者面对逆境,你都把他(它)往好了想,去赞叹他(它)的好,这就能让苦消灭,比如说违缘障碍来了你说,「哦,这是逆增上缘,让我更精进修的,这些违缘障碍证明我过去世造了恶业了,我得好好忏悔,更加努力地修行。」所以这个逆境对于你来讲就是增上缘,是好的,可以让苦消灭。有些人你不喜欢他(她),但是他(她)身上一定也会有优点,多看他(她)的优点,说不定他(她)的优点,你还真没有。你多去随喜赞叹他(她),去学习他(她)的优点,这个时候,你就不苦了。

在《中阿含经》当中,我们分享过一个片段,讲舍利弗尊者也是倡导大家互相看对方的优点,可以减去很多的烦恼。

【或名安隐,或名善入趣,】

接下来,文殊菩萨讲「安隐」(安稳、舒适),可以让苦消失。

或者「善入趣」,经常地趣入诸法实相,与道合一,也能够让苦消失。

【或名调伏,】

或者「调伏」,调伏好自己的心性,靠什么调伏呢?好好持戒,调伏心性也靠开智慧调伏,要多听经闻法,也靠修习禅定调伏,定功上来了,心性自然被调伏。这也是药方,可以医治苦。

【或名一分,或名无罪,】

「或名一分」,就是归于「一合相」,归于法界的整体,那个「第一义谛大空」,归于心灵的清净本身,这也是药方,可以让苦消失。

「或名无罪」,不再造作罪,这也可以让苦消失。

【或名离贪,】

离开贪欲,不再贪恋五欲,那肯定也是让苦消失的方法。

【或名决定。】

「或名决定」,就是有的人的性格很好,干脆利落,觉得这个事儿不能干,他就坚持放下,说放下就放下,斩钉截铁。这也容易让苦消失(怕就怕纠缠不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猛将,】

文殊菩萨说:在密训世界这里,「道圣谛」就是真正地开始服用药方来医治苦了,或者说把这个苦病都医治好了之后,那个效果是怎样的,这是「道圣谛」,「道」其实就是解脱道。在密训世界这里,有的时候把解脱道叫做「猛将」。

你要成为法门龙象、成为载法之器、成为修行者中的大菩萨,甚至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像勇猛的将领一样,皎然高出所有人,这是一种解脱道。我们作为佛弟子一定要追求上进。最近修习「药师法门」,我们倡导大家发大愿,我们学院现在可能有大概几十位(接近一百位)师兄发了大愿(这是交作业的,还有一些可能发了大愿,还没有交作业的)。你发了大愿,就努力地依着大愿去精进地修行,你就将成为法门龙象,成为真正的法王子,成为猛将。

【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

「上行」(向上而行)也是一种解脱道。

如果我们的欲心不重,每天就是听经闻法,修学禅定,好好持戒,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向上行了。自然而然地就超出世间了,自然而然就有种种方便了。

这种「上行」,这种「超出」,这种「有方便」,这都属于道圣谛(解脱道)的内涵以及表现。

【或名平等眼,】

文殊菩萨说:拥有「平等眼」,也意味着解脱道。

诸佛如来等视众生如一子,没有偏私,对谁都一样。一段时间内可能对谁特别照顾,可能他比较需要照顾。如果没有真正的虚空法界心,你就不可能拥有佛一般的平等眼,你将跳不出你那个小我的主观性,只有完全无我、无私,你才会拥有平等眼。要么等视众生如孩子,要么等视众生如父母,要么等视一切万物为我师,向一切万物学习,这才真的有平等眼。

【或名离边,】

文殊菩萨说:「或名离边」,其实就是「中道」,中道也就是解脱道的表现。「中道」——凡事有度,不过量。

【或名了悟,或名摄取,】

「或名了悟」,了悟真理实相,肯定也是解脱道的表现。

「或名摄取」,摄取了什么呢?摄取了真正的智慧,抓住了根本,这也是解脱道。

【或名最胜眼,】

「最胜眼」就是佛眼。

你拥有了佛眼,那你肯定拥有解脱道,你也可以向众生展示,怎么样拥有你所拥有的解脱道。

【或名观方。】

还有「观方」。

因为佛始终就像虚空法界一般的存在着,所以他耳听无量个方向,眼睛也是看无量个方向,就这样的。

人家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佛是眼观无量方向,耳听无量方向,这就是遍知、遍觉的状态,完完全全遍知、遍觉,完全无有障碍,无有疏漏。如果我们不把我们那个主观性去掉,你是无法实现这种遍知、遍觉的。今天我们就先分享到这里。

感谢从东方金色世界来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谢《大方广佛华严经》!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huayanjing.org/?id=47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3(第〇六卷)如来现相品 第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3(第〇六卷)如来现相品 第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 第二大家好!今天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六卷,「如来现相品」第二。章节上的断断续续,表明《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实也是「会集本」,它并不完整。我们知道,龙树菩萨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9(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9(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下)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劫转变差别,】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又对大众们说:诸位佛子,大家要了解,世界海在劫的转变方面也有着无量种差别。劫的转变,代表时间上的转变,这个「...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2(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2(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一下文殊菩萨在「饶益世界」这里,怎么样讲解「四圣谛」。【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饶益世界中,或名重担,或名不坚,】文殊菩萨说,在娑婆世界所讲的「苦圣谛」,在「饶益世界」这...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3(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3(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

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的最后一节课,我们注意听。【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关钥世界中,或名败坏相,】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苦圣谛」,我们在关...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4(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 第九大家好!今天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三卷,「光明觉品」第九。此时镜头又切回到释迦牟尼佛这里。【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阎浮提、...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8(第一四卷)净行品 第十一(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8(第一四卷)净行品 第十一(下)

大家好,我们继续回到《华严经》净行品。【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文殊菩萨说:我们在家的修行者,如果在宫殿或者舍宅里面的时候,就要发愿:愿所有众生,都能够入于圣地,永远地除尽所有污秽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