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033(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

00:00

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的最后一节课,我们注意听。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关钥世界中,或名败坏相,】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苦圣谛」,我们在关钥世界当中这样讲:美好事物的败坏之相是一种苦。

【或名如坏器,】

或者说,完整的器皿被摔碎了、摔坏了,这也是一种苦。

【或名我所成,】

或者自我造作的什么东西(这是我造的、我作的),就会有执著,所以是苦。

【或名诸趣身,或名数流转,】

文殊菩萨说:在六道中流转之身,这无数次不由自主的流转,这也是苦。

【或名众恶门,】

通往众多恶行的门,这也是苦。

我们看中文的「恶」字,一看这个字形,就让人心生恐惧或者心生厌恶,连字形都很不好看。通往众多恶行的门就是一种苦,恶一定会带来苦,造恶去恶道,造善去善道。

【或名性苦,】

还有一些事物本性是苦的,像苦瓜、黄连,本性就是苦。

【或名可弃舍,】

文殊菩萨说:有一些我们用过了,应该扔掉但却还没扔掉的那些东西,也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也算作一种苦。一些垃圾、废物,该扔的、该弃舍的这些也是苦。

【或名无味,】

总是尝一道菜就厌腻了(吃腻了,没有味道了),这也是苦。

包括我们听某位法师讲法,听久了,有的时候也会听腻的,并不是说这位法师犯了多大错误,而是我厌倦了,听腻了,我想换换口味了,这也很正常。索然无味的感觉也是一种苦。

【或名来去。】

文殊菩萨说:在这个相的世界,万物来来去去,这种无常也是一种苦。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关钥世界中,或名行,】

接下来,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前面讲了苦,接下来讲苦的原因,也就是「集圣谛」。在关钥世界这里,我们这样讲苦的原因,「行」(造作)就是一种苦的原因。

你不造作就没有结果出现,就无所谓苦,十二因缘的链条也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行」是很关键的。

【或名愤毒,】

还有愤怒之毒也是苦的原因。

愤怒,有的时候,佛家也叫嗔怒或者嗔恨。一个再善良的人如果陷入到嗔怒、嗔恨,是非常非常可怕的,甚至是非常非常恶毒的。

有一些女人,陷入到嫉妒当中,也是非常可怕的,说「最毒不过妇人心」,她什么都能做出来,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和合,】

文殊菩萨说:「和合」也是苦的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有积聚就有散坏,有聚就有散,所以「和合」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受支,】

或者受人支配,不得自主,这也是苦的;或者受命运支配,不能自主,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我心,】

文殊菩萨说:还有那个「小我」的心,也是苦的原因。

什么样的人解脱?没有小我的人是真解脱,有小我的人是最痛苦的,我执越炽盛就越痛苦,越没有我执就越解脱。

【或名杂毒,】

文殊菩萨说:「杂毒」(各种各样的毒害集聚在一起),这也是苦的原因。

有的毒是物质性的,比如说好多种毒放一块儿,这自然是苦的原因。有的毒是心灵的毒,比如说各种各样的恶念,心灵的毒加在一起发酵、混合,它们甚至会爆炸,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虚称,】

文殊菩萨说:其实一些虚妄的、不实的名称也是苦的原因,因为会造成诳惑。

比如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她)很有名气,据说很厉害,而实际上是「绣花枕头」。或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名称上还不错,实际很空虚或者很肮脏,这也是苦的原因。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欺诈行为,因为名不副实。所以《菩萨善戒经》也经常提到,说真正的菩萨「如说而行,如行而说」(怎么说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说),名和实是绝对相符的,这里就不存在欺诈,真正的菩萨,也经得起调查。

【或名乖违,】

文殊菩萨说:「乖违」(事物的发展运行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期待),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热恼,】

或者叫「热恼」,热恼一般都是焦躁不安造成的。当然有的时候众生四大不调引起了疾病,也会有一些「热恼」的感受,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惊骇。】

或者叫「惊骇」,惊世骇俗,让人惊恐,这种惊恐,又有惊讶又让人害怕,所以也是苦的原因。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关钥世界中,或名无积集,】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前面讲了苦和苦的原因,接下来开「药方」,怎么样让苦消灭,这是「灭圣谛」的内涵。我们在关钥世界这样讲:既然有积集,就有散坏,那么我们不让它积集就好了,不积集就不会散坏了,就可以让苦消灭了。

【或名不可得,】

你一旦知道它「不可得」,你也就不强求了。不强求就放下了,也不苦了。

【或名妙药,】

或者叫神妙之药。

你得病了,刚好找到一种药,恰恰对治你的病。这种药就可以说是妙药,因为恰好对症,很管用。这种药有物质性的,也有精神性的,总之找对了药可以让苦消灭。

【或名不可坏,】

前面也提到了事物的散坏是一种苦,那么这个事物是不可坏的(不会坏的),那就不苦了。

这个世界上什么事物不可坏?只有那个「空」不可坏。虚空不会坏,我们的佛性其实也像虚空一样不会坏,不管你在轮回相中怎么折腾,折腾多久,你的佛性不会坏。

【或名无著,或名无量,】

还有无执著,那也就不苦了。

或者叫无量,心无量的大,不会总是纠结一个点,那就不苦了。

菩萨虽然心很大,有时候也在点上进行种种的动作,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因为众生着眼于点,众生的心纠在点上。菩萨有时候进行「同事摄」,他也要表现得好像纠在这个点上,帮你打开心结,如果问题处理了,就皆大欢喜了。

【或名广大,】

文殊菩萨说:或名广大,说「将军行路,不逐小兔」,如果你的志向很广大,已经发了大愿了,你天天看着你的大愿,所以路上这点障碍就不算什么了。一个人志向要广大,只看目标,不看障碍,那就不苦了。

【或名觉分,】

或者叫「觉分」。

觉分有的时候也叫觉支,属于一种禅观(禅定之观),像止观一样。因为充满着理性的觉明,所以也可以让苦消灭。

【或名离染,或名无障碍。】

文殊菩萨说:离开一切的染污之行,那也就不苦了。

一般来讲,染污之行,就是不清净的恶行,你行真正的善行肯定就不苦了。

或名无障碍,心量广大如虚空,没有障碍,那也就不苦了。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关钥世界中,】

文殊菩萨说:在关钥世界这里,我们讲「道圣谛」(解脱道),就是开始治病了,治疗的过程以及痊愈后的表现,这是道圣谛(解脱道)。

【或名安隐行,】

关钥世界这样讲:安隐行,总是跟佛而学,获得了佛一般的境界和心态,总是感觉做什么都是挺喜悦的,也很投入,有一种空性的喜悦始终伴随着自己,知道这一切亦真亦假、亦假亦真。这种安隐之行就是解脱道。

【或名离欲,或名究竟实,或名入义,或名性究竟,或名净现,或名摄念,或名趣解脱,或名救济,或名胜行。】

或者你离开了一切的欲求(欲望),没有贪欲,这也是解脱道;或者究竟地了知了真如,这也是解脱道;或者入到了究竟了义,明晓一切真理,这也意味着解脱道;或者你已经证得了自性的究竟(不仅仅是明心见性,而是明心入性、明心融于性),这种感觉也是解脱道;还有净现,清净地、无比真实地显现事物的本来样貌,这也是解脱道;还有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念头、掌控自己的心意识,这也是解脱道。

【或名趣解脱,或名救济,或名胜行。】

文殊菩萨说:或者趣向解脱的境界,真的成佛了,这肯定意味着究竟的解脱道。

【诸佛子,关钥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关钥世界这里讲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就有类似以上的四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随着众生的心,去调伏众生。

众生有什么病我就开什么药。所以在不同的世界面对众生,病号不同,开的药看上去好像也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众生痊愈,让众生获得真正的解脱。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

接下来,文殊菩萨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在振音世界这里,我们的讲法又不一样。比如说这个苦圣谛,我们在振音世界讲,你藏匿自己的瑕疵,这就是一种苦。明明有过失、有罪过,还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这等于是罪上加罪,这就是一种苦。

佛门有个词汇大家都了解,叫「发露忏悔」。就是把我犯过的错误与过失,当众显发、显露出来。你要是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但是你当众说出来你的错误和过失,虔诚地忏悔,这叫发露忏悔。发露忏悔是佛经常倡导的,因为可以很有效地灭除罪业。你当众地敢于揭自己的疮疤,就证明你有勇气、有决心割掉这个疮疤,同时也在警醒大家,不要犯类似的错误,真的是功德无量。发露忏悔,一方面利益自己,另一方面真的是利益大家。

【或名世间,或名所依,或名傲慢,】

文殊菩萨说:如果沉溺在世间的相中,这也是一种苦。因为这个相充满了变化和无常。

如果你有所依著之处,这也是一种苦。

文殊菩萨说:傲慢其实也是一种苦,傲慢会让你孤独,没有朋友,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傲慢的人。

每个人有天生的自恋意识,喜欢别人赞美自己,每个人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高于或者优秀于其他人的。可是你那么傲慢,就自然衬得好像别人不如你,别人比你低一样,所以只要你傲慢,谁都讨厌你。同时傲慢也有果报,经中讲,前世特别傲慢、瞧不起人的人,今生往往非常倒霉,要么就长得面貌丑陋、身材矮小……这都是因为前世傲慢的缘故。所以傲慢是一种苦。

【或名染著性,或名驶流,或名不可乐,】

「染著性」也是一种苦。染著于某物不能自拔,这也是苦。

或者在轮回中顺流而下,没办法控制这个速度,也是一种苦。

还有一些「不可乐」的事物,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物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也会感觉苦。

【或名覆藏,或名速灭,或名难调。】

还有「覆藏」。这个跟前面讲的有点类似了,就是把自己的过失、错误藏起来不让人发现,百般地掩盖,这其实也是苦。

还有这个「相」生灭的速度太快了,这种迅速的生灭其实也是苦。

还有一些众生很难调伏自己的心性,想控制,自己控制不住,这也是苦。

有一些修行者在学佛前是没有这种苦的,他也不想控制自己。学佛后他(她)也想精进、也想成佛,但是受业力的影响还特别大,就很痛苦,我怎么才能调伏自己的心性呢?我不想发脾气,又发了;不想骂脏话,又骂了;我不想两舌、恶口,结果又没控制好……那个时候也是苦。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须制伏,】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接下来讲苦的原因,就是「集圣谛」,苦为什么会积集到一块儿呢?为什么会显现呢?

在「振音世界」我们这样讲:「须制伏」是苦的原因,就是有一些事物让你无法控制,你还必须去控制,这其实是苦的原因。

【或名心趣,或名能缚,或名随念起,或名至后边,】

还有「心的趣向」,你的心趣向于某处,一旦趣向可能就会遇到障碍,遇到障碍就会感觉苦。

还有「被束缚」了。你被某某物束缚了,或者是被某某情感、某某情绪束缚了,这也是苦的原因。

还有「随念而起」,就是跟着念头走,这也是苦的原因(这里特指不好的念头);或者你不想有妄念,想要入定,结果一打坐,还有那么多的杂念,有的时候也很烦恼,这也是苦的原因。

还有就是你在这个轮回的业相中不由自主地被推倒到后边去了,就是随着轮回的业相而流淌了,这也是一种苦的原因。

【或名共和合,】

文殊菩萨说:或名「共和合」(共相合和),有聚就有散,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分别,】

或名「分别」。其实「分别」是中性的词汇,有愚蠢的「分别」,有智慧的「分别」。愚蠢的「分别」往往带来苦,比如说「分别」错了,就带来苦;那么智慧的「分别」,它是了然看到事物的原貌,所以就不苦了。

【或名门,】

文殊菩萨说:有的时候,比如说那儿有扇门,大家就都往那儿去了,但是门的后面是未知的,这也是苦的原因。

【或名飘动,】

或名「飘动」,不稳定的感觉,有的时候也是苦的原因。

人在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都希望有一种安全感。首先物质上要有安全感,有的人希望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不用总是搬家;然后情感上也希望有安全感,我的朋友和爱人一直陪伴着我……都不喜欢变动。但是一旦有变动或者有变故,大家就觉得苦,这是苦的原因。

【或名隐覆。】

文殊菩萨说:还有「隐覆」,隐藏覆盖什么事物,这也是苦的原因。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无依处,】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前面讲了苦和苦的原因,接下来讲怎么消灭苦(开药方了)。在振音世界这里讲「灭圣谛」,我们说「无依处」,就是我不特定地依著于某处,我就像虚空一样不来不去,这样地安住,这样挺好的,这样就不苦了。

【或名不可取,】

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而且一直在变化,非常无常,所以我什么也不执著、不执取,这就不苦了。

【或名转还,】

或者「转还」。本来这个事物的趋势是不好的,但是我把它又扭转过来了,归回到正途了,这样苦就消失了。

【或名离诤,】

还有就是离开了所有的斗诤,人与人之间共相和合,没有斗诤、没有争吵,或者说没有战争,这样就没有苦。

【或名小,或名大,】

学习了《华严经》,我们都有了一种透视思维。比如说我们知道了「至小无内」,一粒微尘中含着无量的世界海,世界海中有无量的世界种,世界种中有无量的世界,这样一直看进去,觉得微尘不小。然后,我们知道整个法界又是无限大的,想到这些,心量就很大了吧,就不会太执著相里的某个点了,所以就不苦了。

【或名善净,或名无尽,】

文殊菩萨说:总是行善行,非常清净,这也可以让苦消灭。

或者有一些事物可以绵延无尽,不会让我们厌倦,这样也可以让苦消灭。

【或名广博,】

如果有的事物非常的「广博」,可以探索无穷,这样也可以让苦消灭。

所以我们要是把我们的这个注意力放在极其广大的事物上,我们其实是不苦的,这个心很松、很空,发散开,这样肯定不是苦的。

【或名无等价。】

文殊菩萨说:无等价就是我们获取了最高品味的事物,或者我们证得了最高最高的境界,没有什么可以跟它媲美,那个时候就不苦了。

接下来讲道圣谛。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观察,】

文殊菩萨说:在振音世界,讲这个解脱道(道圣谛),也就是真正治疗的过程以及痊愈后的表现:「观察」意味着解脱道。

你明了地观察,生命为什么会发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你观察一切相,从开始,到发展,到变化,到结束。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是很理性的,如果能够非常通透明了地观察一切万物的真相,就意味着你已经证得了解脱道。

【或名能摧敌,】

文殊菩萨说:能够摧伏一切怨敌,也意味着解脱道,这里的怨敌其实是指烦恼,断尽了烦恼就解脱了。

【或名了知印,或名能入性,】

还有,了知一切印,就是了知一切相在我们内在的留影,你了知它,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这些留影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阿赖耶识仓库里装的这些内容,无量劫以来,我们一世又一世装着的这些档案。比如说,证得宿命通之后,过去、现在、未来,什么都知道,这个时候谈不上苦,因为任何事情发生,你都知道原因和结果,你只是在翻一些数据而已,这个相就变成了数据了,它不再是相。

文殊菩萨说:能够入到我们真我佛性当中,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或名难敌对,】

或者你成为难敌对者,因为佛可以降一切魔,所以佛可以理解为是难敌对者,没有谁能打过佛,无论是慈悲、智慧、还是神通,各个方面,佛已经证到了极致,所以这意味着解脱道。

【或名无限义,】

还有无限的法义,听经闻法可以让我们的精神获得极致的喜悦和放松,让我们的智慧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这无限的法义、无限的智慧,也是解脱道的表现。

【或名能入智,】

还有我们能够入到佛所入的一切智慧当中,这意味着解脱道。

【或名和合道,】

还有和合之道,当你的心真的广袤如虚空,你才能够和合一切万物,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或名恒不动,】

或者恒不动,像法身一样无去来,无所谓生灭,自有永有,这也是解脱道。

【或名殊胜义。】

或者殊胜义,究竟的殊胜了义,这也意味着解脱道。

【诸佛子,振音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振音世界这里,我们讲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就有类似的四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可以随着众生的心去调伏他们。

【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说四圣谛,有四百亿十千名。】

接下来又总结说:诸位佛子,就好像在娑婆世界中,讲说四圣谛,我们有四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

【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

类似的,在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

【彼一一世界中,说四圣谛,亦各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在这所有世界的每一个世界当中,我们讲说四圣谛,都分别有四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有无量的讲法,随着众生的心去调伏他们。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就类似东方一样,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都是这样。

在每一个世界,讲说四圣谛,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讲法,根据当地众生的不同,去进行不同的讲法,但实际上我们知道都是殊途同归的。

迄今为止,前面好几节课程,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讲在这个世界,四圣谛的内涵;那个世界,四圣谛的内涵。听来听去,又好像都是类似的一种内涵,那个理是同一个理,但在不同的事相上有不同的表现。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说;】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就好像在娑婆世界,我们类似以上那样讲解四圣谛。

【十方世界,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

在十方世界,在这十方世界的一切世界,都是这样地讲说四圣谛,可以有很多的方便和弹性,有很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说苦圣谛有百亿万种名,说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亦各有百亿万种名,皆随众生心之所乐,令其调伏。】

在十方世界的每一个世界中,讲说「苦圣谛」有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讲说「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是分别有百亿万种不同的名字相。都是随着众生内心的需要,随着众生内心的悦乐去调伏他们。

我们纵观这几节课文殊菩萨的讲法,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他不停地游走在这个世界、那个世界,这里讲讲、那里讲讲,很自在。「根本智」获得了之后,你在哪里讲法都很自在,怎么讲都很自在,你讲什么都离不开「根本智」,目的都是把众生带向你所拥有的那个境界。

最美好的是,文殊菩萨在法界内永远存在着,这是很温馨的。诸佛的智慧之母永远地存在着,他有无量亿数的分身、应化身,在到到处处,你不知道你周围哪个是文殊。因为有的时候,他的应化身很低调,你要是没有天眼、佛眼,你根本认不出来。真正最伟大的事物反而最不惧怕平凡的,反而那些平凡的事物却总是向往着伟大。但是当你实现了伟大之后,你会发现你爱上了平凡,而且你在一切的平凡中都能够发现那种伟大之性……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huayanjing.org/?id=51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1(第〇八卷)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1(第〇八卷)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一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毗卢遮那佛那极美极美的华藏庄严世界海……【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诸佛世尊世界海,庄严不可思议。何以故?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一切境界,一一皆以世界海微尘数清净功德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3(第〇九卷)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3(第〇九卷)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二

大家好!在我们听最近几节《华严经》课程的时候,大家要观想:你就是整个虚空法界,你是以「法界身」的角度感受普贤菩萨正在你的「体内」,看你「体内」的所有世界海和世界。你不要感觉你是在看外面的,你一定要去感...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华严经 042(第一五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五贤首品 第十二之二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五卷,「贤首品」第十二之二。【有胜三昧名安乐,能普救度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议,令其见者悉调伏。】贤首菩萨说:我们可以入...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上节课讲到菩萨十住位当中的第六——「正心住」,法慧菩萨说:处于「正心住」位的菩萨们,要经常地劝众生修学以下十种法。哪十种法呢?分别是:【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

华严经 050(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中)

华严经 050(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中)

大家好!上节课,法慧菩萨带领我们复习了菩萨「十住位」当中的第一「初发心住」,也就是「发心住」。法慧菩萨接着说:【菩萨如是发心已,应令往诣十方国,恭敬供养诸如来,以此使其无退转。】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菩...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下)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下)

华严经 051(第一七卷)梵行品 第十六(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