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00:00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高人与高人之间的对话。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

此时,释迦牟尼佛身边的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说:「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说佛教(佛陀的教法),讲的都是真理实相,众生按理说听闻了佛陀的教法就能够见到真理实相,就应该可以速速地断除一切烦恼的束缚,从而解脱才对。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众生也亲近了佛陀的教法,却没有立刻能够从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呢?

【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文殊菩萨说:我们都知道本质里「色、受、想、行、识」(五蕴),或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或者「无明」、或者「贪爱」,本质里都没有差别,都是「幻有」,无论是「五蕴」、还是「三界」、还是「无明」、还是「贪爱」、这一切都是「幻有」,没有差别。其实,佛的教法讲的就是这些,很简单。那么佛的教法讲一切是「幻有」,对于所有的众生来讲真的能够利益到他们吗?或者说没有办法利益到这些众生?为什么亲近了佛陀的教法,众生却没有立刻从烦恼中出离?

【时,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这个时候,勤首菩萨就用偈颂来回答文殊菩萨:

【佛子善谛听,我今如实答,或有速解脱,或有难出离。】

说伟大的佛子文殊菩萨,您仔细地听,我今天实事求是地给您回答一下。确实,亲近了佛陀教法的这些众生,有的很快就能够证解脱,有的却很难,很难出离烦恼。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勤首菩萨说:谁要是想快速地除灭无量的过失、无量的恶行,那么就一定要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勇猛精进,持续地精进。

【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这个「樵」(樵夫的樵),在这里代表柴——薪柴。

勤首菩萨说:就好像你用很微少的一点点火,试图点燃湿木头,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点点火去点湿木头,很快这个火就灭了。在佛陀的教法中也是这样,如果你很懈怠、懒惰,哪怕是佛面对着你,天天给你讲法,你不认真修,你就像个湿木头,很难被火点燃。所以不是佛的教法有问题,而是众生有的不认真修,太懈怠。

【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

勤首菩萨说:又好像钻木取火的时候,我们就要一直钻一直钻,是吧?你不能钻了两下就停下来(火还没出来,你就停下来了),甚至说你钻一会儿歇一歇,钻一会儿又歇一歇(数息代表数次停歇),这个火肯定就会随着你的歇息而止灭的。钻的时候,冒出火星来了,马上有火苗了,但你停下来了;一会儿又钻一钻,有一些火星,马上出火苗了,你又停下来了……就总是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阵儿一阵儿的),懈怠者就经常是这样子,一阵儿一阵儿的。如果你不能够持续地用功,总是精进几天,休息几天;又精进几天,又休息几天,那你肯定无法快速地证解脱。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终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如果你在大太阳下边拿着个水晶球或者放大镜,你也想聚光(比如说点燃一张纸),但是你就手里拿着水晶球或者放大镜,你不找相关的这些材料配合,这个火是不可得的。比如说你想聚光烧着一张纸,那你也得找张纸吧?或者你想聚太阳光点燃柴火,你也得找来一些柴火(得找材料配合)吧?如果你非常懒惰、懈怠,就捧着手里的,其他的该做的准备也不去做,你这样的人能证解脱吗?不可能啊!这大太阳照得再炽烈,跟你也没有太大关系了。

【譬如赫日照,孩稚闭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

又好像大太阳在空中照着,但是调皮的孩子就闭上眼睛(闭上眼睛就看不见太阳了),然后这孩子还在那嗔怪说:哎呦,我怎么看不见太阳呢?明明太阳在那儿,他闭着眼睛,他看不见,他还怪太阳。懈怠者也是这样的,佛陀教法的大太阳就在这照着,你闭上眼睛不看,有经也不学,有律也不学,故意对着干,好像逆反心理一样,你怎么能够怪佛陀的经律不管用呢,是不是?方法都教给你了,你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懈怠者就是这样子的。虽然佛陀的教法一直在这儿,那这些懈怠者什么时候才能够证解脱呀?很难!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

就好像一个没有手、没有脚的人,还想用芒草做的箭,把大地给射破,这简直是痴心妄想。就算是你有手有脚,你用芒草这么不结实的草做个箭,想要射破大地,都是很困难的,何况你还没有手、没有脚,那更不可能。懈怠者也是这样的。

这个地方勤首菩萨就是在提醒我们,懒惰、懈怠者你在佛法当中将一无所获!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尽干竭,懈怠者亦然。】

这大海里这么多水,有的人拿着一根毛,用毛的尖端蘸一点大海水,用一根毛去蘸大海水,蘸一下还想让大海水干掉,你说这是不是痴心妄想?懈怠者就是这样的,他自己不想努力,就付出一点点。人家说你解决什么问题,念佛吧!念了没两声停下来了,懒得就不想再念下去了,就好像是拿着一根毛蘸一下大海水,还想让大海水干掉,这有点可笑了啊!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在劫末的大火起来的时候,你用无量水都很难浇灭它。但是有的人,用一点点水就想浇灭这个劫末的大火,这怎么可能呢?佛陀的教法再好,你懒惰、懈怠,你也得不到受用啊!

【如有见虚空,端居不摇动,而言普腾蹑,懈怠者亦然。】

我们都知道「虚空」到处遍在,好像就端正地安住在这儿,不会摇动一样。谁能摇动虚空呢?你抓都抓不到它是吧?它是虚空啊!但是有的人却说:我看到「虚空」整个都飞腾起来了,跑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你在说着那不可能的事情,完全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真相啊!那些懒惰、懈怠者就是这样,总是很爱说谎言,他做不到的事情,他宣称做到了,实际上自己什么也没做。

「勤首菩萨」不愧是「勤首」,以「精勤、辛勤、勤勉」为首,所以他一直强调说懒惰、懈怠的这些众生,再好的佛法,你也难以得到受用,难以得到利益啊!就是在鞭策我们,一旦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开始前进了,这一路就不要走走停停了,要认真地坚持下去,保持匀速,甚至加速。不能一开始有点速度,越来越慢、后来停了,那不可以的,这样就等于在浪费佛陀的教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于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接下来,文殊菩萨又问法首菩萨说:佛子啊!就好像佛讲的「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佛真的这样讲,说要是众生能够受持正法,就能除断一切的烦恼。那为什么我看到有很多众生也在受持正法,但是却没有断除一切烦恼呢?有很多众生也在受持正法(在领受行持正法),但是看着习气还很盛(贪、嗔、痴、慢),或者是想要覆藏自己的罪过、或者动不动就有忿恨心、或者是嫉妒心、悭贪吝啬心,或者有欺诳的、虚妄的那种心,或者是谄媚、巴结、奉承那种心,很多众生就被这个「业力」所转,他就没有办法出离「业力」。

文殊菩萨就问法首菩萨,说这些众生都在受持正法,为什么他们的烦恼没有迅速地除断呢?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众生心行之内起种种烦恼,因为文殊菩萨、法首菩萨他们也都修得了「他心通」了,一看就知道这个众生被烦恼习气所困、心里都没有什么太多清净的念头。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然后法首菩萨就用偈颂来回答文殊菩萨说: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法首菩萨说:伟大的佛子(文殊菩萨)您仔细地听啊!您所问的其实是很深刻的、也是贴近「真理实相」的法义。但确实,虽然众生都在受持正法,仅仅靠着多闻(说我听的多)就想入到如来所入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光靠听是不行的)。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有的人是听了很多很多法,但是他没有照着做,听了就忘了(法是法、他是他,没改变)。就好像有的人淹在水里了,他怕淹死,也不敢喝水,到最后渴死了。明明周围都是水,他却渴死了(因为他不敢喝水,一喝一呛水、喝的越来越多、不就淹死了吗?他不敢喝水)。这些听了很多法到最后还是充满着烦恼的众生,就是因为他没有照着做、没有照着修,光听是没用的,你要行动、你要照着做。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法首菩萨说:就好像有的人做了非常美味的佳肴,但是他不吃、就干看着,结果非常饿。明明有这么多法,听了好多法,听法很多,但自己却没有真的消化吸收。就好像做了很多美味佳肴,自己却不吃,到最后饿死了。以前,佛在其它经中也讲过,说我们宁可少学点法,但是你要消化吸收、要应用,而不能学了很多法,却没用起来。当然了,如果你学多少法,都能用起来,学很多法,就用很多法,那是最好了。但如果学的多,应用不起来,那还不如学少点儿(吃透),真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比较重要!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法首菩萨说:又好像有的人,非常擅长给人治病、开药方,但自己得病了呢,却不知道该怎么救自己。听了很多很多法,却不认真修行的人就是这样的,好像很懂,实际上完全没作用,自己的问题都没解决,给别人讲一套一套的,自己的烦恼都没有断除,总是随着业力而转,很可笑了。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你听了再多的法,你不认真照着做,就好像天天在数别人的珍宝,数了半天,耗费了很多时间,自己还是没有一点儿钱,那都是别人的珍宝,不是你自己的呀!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有的人是听了很多法,但是不照着做,就好像生在了王宫里,却饱受饥饿和寒冷,这简直是有点儿荒谬(让人哭笑不得)。生在王宫里你怎么会缺衣少食呢?但问题是,听了那么多法,你不用啊!那不就如同生在王宫里,却饱受饥饿和寒冷之苦嘛!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听了很多法,却不认真照着做的这些人,就好像聋子在演奏音乐。别人是听到了,感觉还挺喜悦的,自己却听不到。讲法的也一样,天天给别人讲法,如果自己都不能够应用的话,那也很可笑,就好像聋子在奏音乐,别人听着挺喜悦,自己什么也听不到,得不到利益。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法首菩萨的比喻都非常的巧妙,又很形象、很生动、也很犀利。说对于「法」,这些不修行的众生,听再多也没用。就好像盲人画画,画了很多的形象,别人是看见了,他自己却看不见。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又好像海里,这个船长(开船的师傅),他却死在了大海中。你天天听「法」,不认真照着做,就是这意思。明明你会开船,结果你却死在海中。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又好像在交通要道(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广泛地讲说众多的好事,但是自己都没做到,好事都是别人做的。「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讲得怪好听,自己什么都没做到(非常虚伪)。听了很多法不修行的人,就是这样子的。你知道的再多,如果不用出来,那就不算你的。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

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智首菩萨说:佛子啊!我们都知道在佛法当中「智慧」是最第一的,是最重要的。没有「智慧」,就不能觉悟,那为什么佛还经常给众生赞叹「布施」、或者赞叹「持戒」、或者赞叹「忍辱」、或者赞叹「精进」、或者赞叹「禅定」、当然有时候也赞叹「智慧」,那佛有的时候也赞叹「慈、悲、喜、舍」,明明「智慧」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佛还赞叹别的呢?

【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文殊菩萨说:智首菩萨!我们确实看到了,没有任何一位圣者,可以说仅凭着某一个单方面做得好,就能够出离轮回,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他必须是全面的人才(必须是全才)。你说你只擅长「布施」,我布施到极致了,但最后还是没成佛。那个人只赞叹「持戒」,持戒到极致了,只靠持戒也没有成佛,你只靠着单一的某一个方面是不可能出离轮回,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这个时候,智首菩萨用偈颂回答: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回答文殊菩萨说),伟大的佛子文殊菩萨,您这样的圣者是很稀有的,您确实能够了解众生的心,知道众生需要听什么样的法,所以您就问什么样的法,伟大的、仁慈的文殊菩萨,您所问的法义,请您仔细听,我给大家讲一下。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说:从过去到未来,或者说现在,这所有佛(所有的至尊导师)没有一位佛说我们只靠一个单方面做到极致,就能成功的,没有一位佛这样讲。你只是做一个单方面做到极致,你没有办法成就佛道的。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受,如是而说法。】

佛其实真正强调的是「六度并行」,我们知道「慈、悲、喜、舍」都要具足才可以。佛反复强调说「六度」必须都圆满、都是满分,你才可以成佛的,这是佛强调的。但是因为众生的心(根性)是不一样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就差持戒了,所以佛就跟他讲持戒很重要,最重要;那有的众生就差听经闻法,开智慧了,佛就跟他讲你就学经,其他不要干了,这个听经闻法太重要了。

所以佛他了解众生的心,是让众生缺什么补什么:你缺维生素A的时候,佛就说维生素A太重要了,你最近重点补这个;那个缺维生素B,佛就说维生素B对你来说最重要,是这样子的。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所以面对着悭贪、吝啬者,佛就说你多做「布施」吧!这个布施做到极致你也就成佛了。什么意思呢?可能这个众生,其他五度都还行,也就是布施这点差。所以佛就说你要多做布施,让他补他的短板

那些毁犯境界的人,破戒的,佛陀就说,戒律是多么重要,一切佛都靠持菩萨戒而成佛。「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的源头,你要想成佛你不持戒行吗?这个比较散乱的,爱犯戒的人,他就得认真持戒,一持戒就清净了。

有的人脾气特别大,爱瞋恨,爱抱怨,佛就跟他赞叹「忍辱」,说你「瞋心」这么强,要学忍辱。修「忍辱」我们知道两个方法:一个是让「我」化「空」,也就是说入禅定;再一个平常培养慈悲心,脾气特别大的这些众生,你让他多放生、多护生,培养他的慈悲心。一旦慈悲心足够大,他的瞋恨心必然会消失的。

当佛看到有的众生很懈怠的时候,就赞叹「精进」了。这个众生,你就得拉着、拽着、甚至用鞭子抽着他才前进,就得赞叹「精进」。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不仁赞慈愍,怒害赞大悲。】

有的众生心意很散乱,总是「随相而转,妄念不停」,佛陀就赞叹打坐,修「禅定」。

修禅定有很多的方法,如果念头过于多,用佛号都压不住,你念佛听佛号都压不住,你就观呼吸,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有的众生是愚痴的,缺少智慧,他布施方面可能做了很多很多,打坐也打,但是缺少智慧,如果打坐缺少智慧,我们知道就容易着魔,遇到什么境界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着魔了还以为成佛了呢,所以愚痴的众生,佛就赞叹「智慧」,要广学多闻,多学经

有一些众生生来就比较冷漠,好像别人的疾苦都跟他无关一样,佛陀跟这样的众生就赞叹「慈愍」

有的众生怀着瞋怒,怀着怨恨,想要害众生。佛跟这样的众生就赞叹「大悲」。

【忧戚为赞喜,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

有的众生天天苦着个脸,就像患了忧郁症一样,心里充满了忧愁和悲戚,佛陀就赞叹这个「喜悦」的重要性。说你多做好事,日行一善,让别人开心你也会很开心的。日行一善或者多做好事,确实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曲心赞叹舍」有的人比较小气,心有点谄曲,喜欢谄媚巴结有权、有势者,又瞧不起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这样的众生,佛陀赞叹「大舍」,舍到极致,把你那个自私的我都舍空,你那个我「空」了的时候,你的谄曲心也就消失不见了。你为什么还要巴结权贵?那不还是想从权贵这里得到一些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吗?无论是权、还是钱、还是名,你巴结权贵的目的不都是想得到点什么吗?根源还是自私、还是「小我」。所以佛跟这样的人赞叹「大舍」,多做布施,把什么都能舍出去,到最后我「空」了,你住于「真如」的时候,你对于任何人都没有谄曲心了,就这样次第地修。缺什么补什么,慢慢的就可以圆满诸佛法、圆满菩提道果。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这个顺序就好像你在造宫殿的时候,需要先打地基,把这个地基打得牢牢的,然后再造宫殿、造房舍屋宅。「布施」和「持戒」是我们修行的地基,是菩萨众多圣行的根本。说一个人就像个佛菩萨,那怎么像佛菩萨呢?他很小气,谁说他像佛菩萨?没有人说他像,是吧?肯定很大方、很慷慨;那一个人是很大方、很慷慨,但总是「杀、盗、淫、妄、酒」,不持戒,那别人也不会认为他是佛菩萨,对吧?看着就不像。

所以「布施」和「持戒」,是菩萨众多圣行的根本。修行从做好事开始,从多布施开始。入佛门,你成为佛弟子的标志是什么?你受了「三皈五戒」了,从持戒开始,不持戒就是魔,持戒就是佛。戒律就是一道界限、一个分水岭。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

「布施」和「持戒」,这是地基打好了,然后开始建这个城郭,建城市、城墙了。建城墙的目的是保护城内的人众(人民大众)。那「忍辱」和「精进」就是我们的城郭,来防护所有菩萨的。「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如果忍辱心不强,经常的生气,发脾气,甚至有怨恨心,你往哪儿走?往地狱走,非常恐怖,所以忍辱功夫好,这就是对我们的防护,防止我们去恶道。「精进」也一样,你天天懒惰懈怠,到最后可能就变成愚痴的动物了,还是在往三恶道走,往畜生道走,是吧?通过「忍辱」和「精进」保护着我们,防止我们下三恶道。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地基打好了,城墙建起来了,城市起来了,这里就要有一个大王,领导着这片土地的人民,而且他得到了拥戴和敬仰,是吧?「禅定」和「智慧」,就如同可以依赖的大王一样,如同民众依赖的大王一样。

菩萨靠什么胜出世间呢?靠「禅定」和「智慧」。定功很好,定功好,一方面不容易随着习气走,不容易著相;再一个有神通,这也很关键。然后有「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众生的疑惑。「智慧」又包括「世间法」的智慧、「出世间法」的智慧,所以说,「禅定」「智慧」对菩萨来讲非常重要!

菩萨靠着「禅定」和「智慧」获得尊荣、获得荣耀。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

那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都做好了之后,「慈、悲、喜、舍」你肯定慢慢地发现自己都具足了,「慈、悲、喜、舍」!好像转轮圣王能够带给一切世间众生安乐,「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是可以给菩萨们带来无穷尽的安乐。

当我们在修习「六度」的过程中,趋向圆满的时候,你观一下自己,「慈、悲、喜、舍」其实都是具足的,所以自己看看自己的修行,自己都挺满意的,挺喜悦的。但是这种「喜悦」和「满意」,不是说「得少为足」,还会继续地精进。

越优秀的人,越爱精进,越不懒惰。世间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越是杰出者,越上进,对自己的要求越高。又因为他们上进,对自己的要求高,所以他们就会变得更优秀,这是良性循环。

今天我们又听到了文殊菩萨和三位高人的谈话,看看这些大菩萨们在一起都在谈什么。总结一下,今天的修学重点:第一、我们不能够懒惰、懈怠;第二、学多少用多少,广学多闻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用不上,还不如少学点,用上了;再一个就是「六度并行」的重要性,看看自己哪方面是短板,抓紧时间补足短板,只有「六度并行、六度圆满」,才能成佛!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huayanjing.org/?id=59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四(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09(第〇四卷)世主妙严品 第一之四(下)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学经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经,我们要了解。学经的目的是为了契入诸法实相。哪怕你学了一万部经,你都没能契入诸法实相,那就不如只学一部经、半部经、甚至一个偈颂,就契入了诸法实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8(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8(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上)

大家好!昨天在课程中,我们反复提到了基督教的一个殊胜数字——144000。可能有的刚学佛的师兄不能够理解,说:这不是讲解佛经吗?怎么总是提到外道的典籍?总是提到其它宗教的一些人物或者一些教义呢?其实,...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9(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19(第〇七卷)世界成就品 第四(下)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劫转变差别,】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又对大众们说:诸位佛子,大家要了解,世界海在劫的转变方面也有着无量种差别。劫的转变,代表时间上的转变,这个「...

大方广佛华严经025(第一〇卷)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025(第一〇卷)华藏世界品 第五之三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而说颂言:】这个时候,普贤菩萨想要重新强调一下前面的法义,就承佛威力的加持,讲说了一个偈颂:【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

华严经 047(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

华严经 047(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

十住品 第十五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六卷的「十住品」。在《华严经》前面讲了「信」的重要性,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对于「佛法僧」有了相信的「信」,就好像跨入了一扇大门。...

华严经 053(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中)

华严经 053(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中)

华严经 053(第一七卷)初发心功德品 第十七(中)...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