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048(第一六卷)十住品 第十五(下)

00:00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

上节课讲到菩萨十住位当中的第六——「正心住」,法慧菩萨说:处于「正心住」位的菩萨们,要经常地劝众生修学以下十种法。哪十种法呢?分别是:

【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真实、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

看了应该劝众生修学的这十种法,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正心住」位的菩萨定功如此深厚。他们劝众生修学的,往往是自己先了解的。

「一切法无有相」,那么,所有的「相」就不能干扰他们了;「一切法无体」,一切法没有体,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谓修不修,都是幻有;「一切法无所有」,并不是真的;「一切法无真实」,一切的存在物都不是真实的,都是「五蕴」海中的波浪;「一切法空」,什么都没有;「一切法无性」,没有那种恒常的、个我的稳固属性;「一切法如同幻化,一切法像梦一样」,既然是梦,何必过度执著?「一切法无分别」,对的错的也没有太大分别。

所以,要是常处在这种状态中,就是常处于「空三昧」。

常处于「空三昧」,那么当听到有人赞美佛、诋毁佛,赞美法、诋毁法,听到有人赞美菩萨、诋毁菩萨,或者赞美菩萨所行法、诋毁菩萨所行法……听到这一切,肯定是心安定不动的。总是处在「空三昧」,当听到有人讲众生有量或无量,众生有垢染、无垢染,众生好度还是难度……那肯定是心安定不动的,听了像没听一样。当听到有人讲法界有量或者无量,法界有成有坏,法界若有若无……听到这一切就像没听到一样,所以呢,心自然安定不动。

我们就知道了,要想练就极致的定功,就多多地处在「空三昧」。其实,只有真的空,才能真的静,不被外物外相所扰。不管这个世界发生什么,都像不存在一样,这是真的寂静。

【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那么修习「空三昧」,我们知道,这是「六度」当中的「一度」,我们修行之后是(用)所有的时间都修「空三昧」吗?也不行,那只是「六度」当中的「一度」。但是「空三昧」也一定要修的,可以帮助我们的心进一步地增进,与佛靠拢,渐渐地入到不退转的无生法忍。

说入到「无生法忍」,就是入到诸法实相,入到不生不灭的本体,但是很容易入一下又出来了,是吧?就好像上到山顶就滑落下来了。但总是修「空三昧」,形成习惯了,你就不容易退转于无生法忍,就好像一直在无生法忍的状态恒常地持续着。这个时候你是在源头,所以听到什么经、法,当下心开意解,不用别人教你,全都懂。

因为我们讲过多次了,所有的佛法都是把我们带到源头的,那么修习「空三昧」本身就是在源头了,所以在源头去理解佛法是最容易的。(但)这个时候都不能说是理解了,在源头是感受一切佛法,是感受,因为那一切法都好像是你自体化现出来的,是你本身。

【佛子,云何为菩萨不退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

接下来,法慧菩萨就讲十住位的第七——「不退住」。

法慧菩萨说:处在第七「不退住」位的菩萨,听到以下十种法的时候,他的坚固心都不会退转。

【何者为十?所谓: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听到哪些法不会退转呢?比如说,听到有人讲有佛或者没有佛,听到有人讲有法、没有法听到有人讲有菩萨、没有菩萨听到有人讲有菩萨行、没有菩萨行……听到这一切,他的心都不会退转,该怎么修(还)怎么修。不管你怎么讲,他依然故我地修。

【闻有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当听到有人讲,有菩萨修行出离,有菩萨修行不出离;或者听到过去有佛,过去没有佛;或者未来有佛,未来没有佛;现在有佛,现在没有佛……听到这一切,他的心都不退转。

【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听到有人讲,佛的智慧是有尽头的,或者佛的智慧是不能穷尽的。他的心不会退转。

【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是为十。】

或者听到有人讲,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种相,没什么区别;或者过去、现在、未来差别可大了,一直在变化……听到这一切的讲法,他的心都不退转。

这是第七「不退住」位的菩萨。

可以说,处在「不退住」位的菩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会受周围人的蛊惑。不管别人怎么说,他的心都不退转,一直精进。——非常难得!

其实我们也可以讲,如果说第六「正心住」位是定功深厚的话,那么第七「不退住」位就是非常理性。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何者为十?】

法慧菩萨说:处在「不退住」位的菩萨们,要经常劝众生学十种广大法。哪十种呢?

【所谓:说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于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即性、性即无性。】

比如说:

「说一即多,说多即一」。关于「一即是多」,一粒微尘含整个法界;或者「多即是一」,整个法界能安入到一粒微尘。

或者讲「文随义,义随文」。你所用的文辞,要符合你所表达的法义,文辞要为法义服务,或者说法义是根据你所用的文辞来的。

有的时候,「不退住」位的菩萨可能还会跟众生讲「非有即是有,有即是非有」。「非有」就是不存在,「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而「存在」也是不存在,因为存在的也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无相即相、相即无相」。「真相无相」,所以说「无相即相」。真相无相,无相即真相。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色、受、想、行、识」内的「相」,它是假象,不是真的有,所以说「无相」。

处在「不退住」位的菩萨,也要跟众生讲「无性即性,性即无性」。真性无所谓性,无法定义它。「无性即性」,就是说无性即真性。「性即无性」呢,就是说,你能够感受到的这些万事万物的性质、特性、属性、个性……它不是真的性,它是假的,所以说是「无性」。

【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善能出离;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那么,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么多呢?而且很多众生好像还挺难听懂的,目的是「欲令增进,于一切法善能出离」。给众生作这些法布施的时候,度众生也在度自己。度着度着,自己变得很超离了,就「于一切法善能出离」。就是对于一切「相」都不执著,对于一切「存在」,都能出离。

所以说菩萨们讲法确实很有必要!这是我们成佛路上必须要做的功课,没办法。修到一定程度必须开始讲法。现在我们学院确实已经有不少师兄都在试着学习讲法了。大多数的师兄也是按照经文或者一些高僧大德的讲义去讲,这样能够确保不会出大的错误,这样还是比较稳妥的。

那么已经开始讲法的师兄能够发现,只要我们开始讲法了,我们对于法义的理解就更深、更透了,因为你要是不懂,你是讲不清楚的,是讲不明白的。所以越擅长讲法,(就)越擅长听法,只有同行才最懂同行。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开始讲法了,你听法的时候也能抓住重点了,很容易找到让自己「爆炸式」开悟的那个契机。

其实佛陀住世的时候,也是经常倡导弟子讲法的,我们知道,有的时候佛陀直接就叫个谁代替他讲一段,或者佛陀有时候身体略微不舒服的时候,就让舍利弗尊者代替他讲一讲,而舍利弗尊者的讲法一直是被佛非常认可的。

但是讲法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些问题,我们讲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传法!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法传出去、传下去呢?要让众生听懂。不是说卖弄高深,而是要让众生听懂,这个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佛总是倡导弟子们用他们游化时当地众生的语言(用那个语言)去讲?就是一定要让他听懂。如果听不懂,那我们就等于在浪费时间了嘛,对吧。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又浪费别人的时间。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时间是多么宝贵啊!

【佛子,云何为菩萨童真住?此菩萨住十种业。何者为十?】

接下来,就到了「十住位」的第八住位——「童真住」。处于「童真住」位的菩萨们住于「十种业」,就是经常做以下十种事情。哪十种呢?

【所谓: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

分别是:

「身」方面一切的行为没有任何过失,「语」方面的行为没有任何过失,「意」方面的行为没有任何过失。

上来讲的是戒律——「身、口、意」都没有过失。如果你做到了「身、口、意」都没有过失,开始跟菩萨的「童真住」沾边了。而且「随意受生」,能够随着意愿去哪一道受生了,自己掌控了。——很重要啊!

而且能「了知众生的种种欲」,这个众生在你面前,你看到他照片了,甚或听到他声音了,就知道他是哪一类众生,他有什么样的欲求,他爱乐什么、贪恋什么……这都知道。

【知众生种种解,知众生种种界,知众生种种业,】

而且要「了知众生的种种理解力」,他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呢?

要「了知众生的种种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大概有什么样的特性,他处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具体的哪一道、哪一个层次……都要了解。而且还要「了解众生的种种业」,平常他都做什么事情,造作什么事情。

「种种业」也包括过去的,比如说一个众生,你看到他了,你就知道他大概都造了哪些业:善业大概是哪些,恶业大概是哪些。如果禅定功夫好的话,他那个「业」是鲜活的,就跳动在你面前了,你就这样了解。但了解不一定马上说出来,有的时候说这些东西也是容易产生一些是非,比较麻烦,但是要了解。

【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是为十。】

处在第八「童真住」位的菩萨们,还了知世界的成与坏。——这个也是在定中才能了解。大概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形成的,什么时候会毁坏;其他那个世界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毁坏……能看到很多世界。而且还要有自在的神足通,想去哪一道就去哪一道。比如说今天想去地狱看看,明天去忉利天看看,或者又想去哪个佛国看看……这些都能做到,这叫「神足自在,所行无碍」。

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这只是「十住位」的第八住,就已经这么厉害了。用这个标尺去一卡(一衡量),很多修行者可能还没有到达「十住位」的第八住。但是据我们了解,也有一部分师兄已经在慢慢地接近第八住位了。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

处在第八「童真住」位的菩萨们,要劝众生学习「十种法」。哪十种呢?

【所谓:知一切佛刹、动一切佛刹、持一切佛刹、观一切佛刹、诣一切佛刹、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遍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

分别是:

关于一切佛国,关于一切佛国的样貌,你都要尽可能地去学习和了解。

当然有一些佛国的具体的形态、特点,经文里没有讲,这个就需要打坐(入禅定)去看了。

还有,要想办法具备佛一样震动一切佛国的能力。你要修到极致,才能震动一切佛国。

还要能够住持一切佛国。修到什么程度啊?你可以随意去任何一个佛国当教主去。——这要求就有点高了。

还要能够观一切佛国,你的天眼通能够看到一切的佛国,然后想去哪个佛国参拜就去哪个佛国参拜。

要能够游行无数世界,要能够领受无数佛法,要能够现变化自在之身,要能够发出广大遍满之音。

「现种种自在的变化身」,这个禅定中还比较容易,「发出广大遍满音」也比较容易,因为在定中我们就像虚空身嘛,「声音遍满一切处」倒是也比较容易实现。

「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这是第八「童真住」位的菩萨们自己要先学,然后也要劝大家去修学相关的这一切,包括在一刹那(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承事和供养无数诸佛。

「供养」,大家知道,分为物质形态的以及精神形态的。物质形态的,去奉献一些物质;精神形态的,就是如说修行,去弘法,当然「护法」也属于精神形态的供养佛。「承事诸佛」,「承事」就是辅助佛做事情,做佛的助理和助手的意思。

——这个地方比较重要,我们还要再强调一下:

处在第八「童真住」位的菩萨,要劝大家学十种法,要了知一切佛国,能够震动一切佛国,甚至能够住持一切佛国,观一切佛国,参拜一切佛国,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遍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所以「童真住」位相当于就是幼儿佛(一个小婴儿佛),所以,他具备类似佛一般的能力,他开始练习,开始学习。

每当我们修到某一种程度得少为足的时候,一看《华严经》,傲慢心立刻烟消云散了,对吧?一对照这里,你看看你现在做到了哪一点呢?你就知道你现在具体是哪个位子上。我们实事求是地讲,确实见到太多太多的佛弟子,因为没学「华严」而无比傲慢,对吧?但是,只要一学「华严」,所有傲慢立刻消失不见了。

【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在菩萨们帮助众生修学以上种种法的过程中,菩萨们也与佛靠得越来越近了。「于一切法能得善巧」,无论是在修上,在学上,在教上,都得到了更多的善巧、更多的智慧。「善巧」是智慧的体现。这个时候再听什么法,菩萨当下心开意解,不用别人教他了,甚至他教化的弟子都成了极利根了。

【佛子,云何为菩萨法王子住?此菩萨善知十种法。何者为十?】

接下来看十住位的第九住——「法王子住」。

法慧菩萨说:处在第九「法王子住」位的菩萨善于了知十种法。哪十种呢?

【所谓: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便、】

关于「所有众生的受生」,这个众生会投生到哪一道,他很了解;而且关于「诸种烦恼的现起」,什么情况下你会起什么烦恼,你是起贪了、起嗔了还是起痴了……了解自己,也了解众生;而且也「善于了知习气的相续」,这个人嗔心重、淫心重或者是爱造口业等等,他非常了解;而且也「善于了知所行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高效率地做事情,怎么做才能够让众生感觉舒服一点……这些他都知道。

【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

而且「法王子住」位的菩萨,还「善于了知无量法」,可以说对三藏十二部都比较通达了。而且「善于了解种种威仪」,行、住、坐、卧,我们应该示现一个「相」啊,我们是菩萨呀,而且是第九「法王子住」位的菩萨。

因为佛经中总是强调「威仪」,而且强调修得越好越有威仪。那我们就知道了,(如果不是在极其特别的情况下必须示现一些放荡不羁的形象,)真正的佛菩萨必有威仪。他要摄受众生的,要让众生生恭敬心的。

什么时候显得有威仪呢?以前在寺庙也跟大家分享:第一,你的一个言语、动作慢一点,会显得有威仪;再一个,基本的细节上的礼仪你要了解;还有,行、住、坐、卧不要有太多小动作,小动作太多就不显得有威仪。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说一个佛、一个菩萨坐在那里,一会儿动动这儿,一会儿动动那儿,一会儿捋捋头发,一会儿摸摸胡子,一会儿抠指甲,一会儿摸耳朵……他显得有威仪吗?没有威仪,是不是啊?所以「威仪」,其实就是有威严的、能够让人生起恭敬心的礼仪动作。

我们要了解种种威仪,有的时候「威仪」这两个字也用「庄严」来代替。说,你这个师父、你这个老师要庄严。一说「庄严」,大家就大概了解应该怎么做。那你讲话的时候也得注意:骂骂咧咧的,肯定不庄严;讲话过快,也会显得不够庄严;那要是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那就更不庄严了。

这都讲到第九法「王子住」位了,在前面讲到第八「童真住」位,就是「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身、口、意没有过失,都不犯戒律,对吧?身口、意、都没有过失,都不犯戒律,那不可能有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第八「童真住」就完全都守好这些戒了,到了第九住位了,你那最基本的身、口、意的造作,一定是符合规范的。如果说戒行不圆满,哪来的威仪啊?威仪、庄严,它是建立在戒行圆满的基础上的。

为什么我们一看到虚云老和尚,就感觉特别庄严、特别有威仪啊?人家持戒持得好啊!虚云老和尚的遗言跟释迦佛的遗言都是一样的,要「以戒为师」,他终生都是很重视戒律的。所以,要是记不住「威仪、庄严」,就记着「持戒」,严持菩萨戒,那一定有威仪。

【善知世界差别、善知前际后际事、】

法慧菩萨戒说:第九「法王子住」位的菩萨,还「善于了知世界的种种差别」,这个世界、那个世界的差别,都了解。也「善于了知前前后后的很多事情」。

但是在我们这个年代,有些东西你知道也不方便说,但是你必须了知。为什么说天机不可泄露呢?有些天机泄露了之后就惹大麻烦。其实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知道未来很多事情,都说出来了,那肯定是造成的混乱更多一些,而不是秩序,所以不说是最好的。

【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是为十。】

处在「法王子住」位的菩萨,还要「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就是你要了解怎么讲「世俗义谛」,怎么讲「第一义谛」。

「世俗义谛」就是就着相来说的,「第一义谛」就是空了诸相,讲源头的。讲「相」怎么讲,讲「源头」怎么讲,这些你都要了知。

其实这节课学起来也很过瘾,因为方向相当地明确,这个标尺卡得又非常精准、精细。你一对照就知道,我差在哪儿了,我应该补哪儿。甚至说,到了「法王子住」位这里,我们都看到胜利的曙光了,再努努力,哪一条做到了,就圆满了,做到一条(就)圆满一条。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

处在第九「法王子住」位的菩萨,也要经常劝大家修学十种法。在劝学的过程中,自己肯定要学,也带动大家一起学。

【何者为十?所谓:法王处善巧、法王处轨度、法王处宫殿、法王处趣入、法王处观察、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

学什么呢?要学成佛之后的很多善巧方便;这个「法王」不就是「佛」嘛,成佛之后,你处事的很多轨度,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处在宫殿里的时候,佛在宫殿中具体的一些细节,成佛之后平常都做什么事情啊;成佛之后都怎样观察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界、一切法界呀;成佛接受灌顶是怎么回事啊;佛力加持是怎么回事啊;佛的无所畏惧是怎么回事啊;成佛了以后如果接受一些宴请,我们具体细节该注意什么,甚至说睡觉(就寝)我们该注意什么;成佛之后,我们应该赞叹什么,怎么赞叹……这一切都要学。

这样一看,就感觉好像太子即将登基一样,即将成为国王了,要学很多很多的细节。其实在佛教这个「法王子」就相当于是「法太子」嘛,所以在正式接受灌顶之前就要学很多细节上的东西。

佛,他处事的方法和菩萨是不一样的。佛的善巧,佛的轨度,佛的宫殿,佛的趣入,佛的观察,佛的灌顶,佛力的加持,佛的无所畏惧,甚至佛在赴宴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怎样用餐具,就寝的时候具体细节,还有佛平常赞叹什么、怎么赞叹,种种种种都要学。

【何以故?欲令增进,心无障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学这些的目的呢,也是让我们进一步地靠近佛。心没有障碍了,不用害怕了。说,快成佛了,快得到灌顶了,快「登基」了,是不是有点紧张啊?为什么紧张啊?你对那一切一无所知啊,你没有准备才紧张。准备充分了,该学的都学会了,都很娴熟了,就不紧张了,没有障碍了。

到了「法王子住」位,已经相当于是太子快要受灌顶了,所以这个时候,智慧就更是敏锐、聪利了。听到什么法,当下成为自己的东西了,不用别人再教了,听到什么都立刻消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了。

讲到这里,「菩萨十住」位就讲完了九住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上,每一步都走得很稳,这个台阶踩得很实,所以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做到真正不退转。

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

感谢无量的法慧如来加持法慧菩萨!

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加持!

非常感恩!

《华严经》讲得这么细,把成佛像登山一样的这个过程形象地搬到我们面前,就这样慢慢地修下去,肯定能够跻升佛位!

醍醐学院所有音频、文稿等下载地址:

1、企业微信网盘(推荐):https://drive.weixin.qq.com/s?k=AKAA1geQAAYYlFUQrj

不用再申请下载权限了,打开链接即可下载,非常方便。

2、自建网站网盘:http://pan.rukongmen.com/#s/8G7dNRig

以上链接可下载也可在线收听,推荐用电脑下载。此信息可转发法布施。


本文链接:https://huayanjing.org/?id=86

相关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27(第一一卷)毗卢遮那品 第六(上)

上节课我们讲到,大佛「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出现于世了,无量的众生都来参拜他、供养他。【时,彼如来为欲调伏诸众生故,于众会道场海中,说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罗,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随众生心悉令...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1(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1(第一二卷)四圣谛品 第八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四圣谛」。上节课,文殊菩萨讲解了在「离垢」世界这里,「苦、集、灭」这三种圣谛的内涵。接下来,看一下「道圣谛」——「解脱道」。【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离垢世界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5(第一三卷)光明觉品 第九(上)

【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遍照东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莲花藏狮子座上,他双脚(脚底)千辐轮的光明,已经遍照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6(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6(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上)

菩萨问明品 第十大家好!已经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十三卷,「菩萨问明品」第十。上节课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的光明吸引来了十方世界的菩萨代表,也吸引来了很多的嘉宾菩萨。接下来就讲,菩萨代表与菩萨代表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037(第一三卷)菩萨问明品 第十(下)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奔着「极致」去做,一定要做到「极致」,中途不要停下来。(当然,我们指的是如法的事情、值得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到「极致」,不然就不要做。)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殊师利菩萨和贤首菩萨的对...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上)

华严经 040(第一四卷)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上)

贤首品 第十二之一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华严经》,已经到了「贤首品」第十二之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已经给大家讲...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